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希望借助有关法律体系的完善,体制机制的调整,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复合环境风险管理的探索,实现环境风险从目前的点源向区域,直到最后的综合管理。我国目前把突发事件分成四类,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和群体性事件。其中,环境事件属于事故灾难类的范畴。但同时,环境事件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群体性事件,是互相关联、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及其管理的复杂性。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在1995年到2005年间,每年发生的数量都超过1000起;2005年之后数量有所下降,在500起上下浮动。仅从数量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引起了各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国从2003年"非典"后更加重视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社会的特征,通过对我国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比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推进机制、调控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因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应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简要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环境信息披露必须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环境经济》2006,(5):51-54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化、确保公民环境知情权的必然要求.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集中通报了近期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要求建立起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于是,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程度,建立系统全面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当前我国环境法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5.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期,成为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蔓延性、严重危害性三个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过程中政府主动公开的法定义务,公开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完整,具有统一性以及政府问责机制的及时启动性。通过中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中国应从宪法中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办法》、完善信息公开协调管理机制、健全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压力持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更是构成了对民生的直接威胁。环保部门作为直面环保问题的政府机构,深入研究突发环境事件中媒体的应对,不仅仅是体现对环境工作的重视,更是贯彻党的精神的举措。政府高效率的危机管理,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全球风险社会的影响,当代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边界、跨部门边界和跨时间边界的特征。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和应急管理部,提高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在处理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时仍存在不少困境。研究表明,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困境主要包括治理流程"碎片化"、治理责任"碎片化"以及治理知识和信息"碎片化"三种类型。面对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治理的"碎片化"困境,应进一步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积极实施"全过程"的危机治理、尽快完善危机治理责任清单制度和加强培养具有系统性知识的危机治理人才,从而构建与跨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特征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是实施全过程应急管理的必备环节。目前,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工作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积累了一些研究和实践经验,但仍有待加强完善,使其在全过程应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讨论了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的法律基础、方法框架以及行政实践中的操作步骤等重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捷 《发展研究》2011,(9):125-128
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增多,造成人们心理的突变,影响社会和谐。本文试图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众心理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经济》2015,(1):3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是指可量化的应急处置费用、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损害等各类直接经济损失。什么叫直接经济损失?与突发环境事件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害,为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以及应急处置阶段可以确定的其他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什么叫应急处置费用?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期间,为减轻或消除对公众健康、公私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各级政府与相关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水环境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心理影响,并采用恢复费用法和意愿调查法构建水环境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影响的货币化计量模型,运用太湖蓝藻事件的调研数据作具体测算,以期为此类心理影响的货币化计量提供可分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突发环境事件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有效控制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对保障生产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明区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上市公司,须在事件发生1天内发布临时环境报告.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2006,(B04):F0003-F0003
近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涉及饮用水源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一些新闻媒体也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发环境事件十分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给环境应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进一步规范信息报送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和防控能力,做好涉及饮用水源的环境事件防控工作,现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丹 《环境经济》2015,(5):16-17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评估法律制度在制定和实施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地方政府对评估工作心存顾虑的原因,也有缺少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原因,还有评估机构、技术人员和软硬件基础能力不强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制约了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评估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程度密切关联着公民的个人效用和整体效果,如何权衡个人效用和整体效果,使社会效用最大化,本文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拓展汉德公式的意义,提出了最佳个人信息使用范围的观点,并将结论延伸至国际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权权益保护问题,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琼 《环境经济》2023,(9):64-67
<正>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深入,近年来,因发展而积累出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管理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突发环境事件的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均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应急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目前我国应急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加强和改进应急资金管理势在必行,应该尽快建立和加强应急资金的长效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2006,(3):69-70
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发布9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卫生部公布《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批管理办法》3月1日起实施;可再生能源电价管理办法出台。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从评估项目设置、损失计量方法的选择、评估实施步骤等方面探讨了突发环境事件损失价值评估方法,突出其系统性及实用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对象可分为肇事方和外部损失承受者,其中后者又可分为生产部门、社会群体、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损失可分为财务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两类;损失计量方法可依据法律条文并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具体情况选定;评估步骤包括事件调查、损失分析及计量、结果分析、撰写评估报告四步。最后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某化工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损失价值评估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