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外资通过并购方式流入境内逐渐增多,外资并购境内企业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备受关注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于2006年9月8日起正式实施,《规定》的出台和实施让外资并购话题再度升温。外资并购是壮大企业效益的“生日宴会”,还是瓜分“蛋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四平市一些实行外资并购的企业,对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马少波 《中国外汇》2006,(10):22-25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我国跨国并购额2000年为22,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407.2亿美元的5.5%I2004年为67.6亿美元,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606.3亿美元的11%。2005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资并购发展加速,外资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有研究人员指出:在中国发生的外资并购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境内居民最终控制的“返程投资”,即由国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境外再返回境内投资形成的外资企业。2004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我国返程投资规模被低估了,应该是我国对外发布FDI流入规模的26%3054%,平均规模为约40%。  相似文献   

3.
黄达飞 《涉外税务》2003,(10):64-66
今年3月份,原对外贸易经济合怍部、国家 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规范了外资并购不同组织形式及所有制形态的境内企业,明确了外资并购的法律效果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在相对完整意义上建立了外资并购的法律规范。5月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  相似文献   

4.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基层外汇局反响较大,新政策到底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度、2004年第一、二季度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西萨摩亚等三处自由岛已分别成为我国第二、八、九大外资来源地。主要原因为近年来境内民企以外资并购方式将资产权益转移到自由岛后,通过控制在自由岛设立的壳公司控制境内企业,形成了外资企业的一种特别类型:境内居民完全控股的外商独资企业。近年,此类“外商投资”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覆盖了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6.
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我国涉及外资并购的一个标志性法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经过几年的运作后,主管部门根据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规定》)。《规定》中变化比较大的是将“以境外设立的公司名义并购境内公司的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于“假外资”套用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进行了限制,严格了这类并购的审批程序。对于这类特殊目的公司也做出了“特殊规定”:特殊目的公司设立时必须到商务部申办核准手续,并…  相似文献   

7.
王珏琰 《中国外汇》2006,(10):28-28
8月9日,商务部、外汇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6年10号令),明确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基本概念、审批与登记程序等,对避免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做了规定。由于新规定抬高了外资并购和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实现境外上市的审批门槛,加大了外资并购监管力度,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8.
有关统计资料揭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进步,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对并购的认识加深,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并购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快出台,以及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规模巨大的市场逐步形成,外资为了分享我国的经济成果和整合全球资源,外资并购浪潮必将在我国掀起一次浪潮。外资在华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而言,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外资在华并购的积极影响表现在:1.外商企业通过并购我国企业盘活了原有不良资产存量,并通过新增投资和管理、技术的引入,对我国经济产生资本形成、技术外溢、贸易创造、就业、创新等一系列效应,这些效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引进外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安全防御能力。外商企业在我国纵横捭阖地整合产业过程中,必然会给现有市场带来更大的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家会面对压力,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战略、业务、价值链、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新构造,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外资并购推动了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等全方...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些跨国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在我国很多行业形成限制竞争,攫取高额利润,扰乱我国的市场秩序。尤其是跨国公司对关系到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并购,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刚出台的反垄断法明确提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要进行经营者集中和国家安全两种审查。本文通过对当前外资并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外对外资并购规制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潮的经济学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之时,敏感的人们会发现,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少外资巨头已经开始从分散、随机性并购国内企业转向有目的的重点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外资并购能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外资并购对我国发展民族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外资并购发展的成因和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完善外资并购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秋文 《金卡工程》2010,14(10):176-177
近年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外资并购产生了垄断的倾向。于是,关于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通过对外资并购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反垄断规制进行剖析,总结外资并购反垄断工作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4日,中国证监会、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三部门共同颁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我们认为外资并购将从概念走向实质.判断的依据是,外资并购的实质是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当时QFII制度还未出台),此前主要的障碍在于财政部的态度不明确.而<通知>出台后,财政部的态度已经明确,所以外资并购原则上不存在障碍.  相似文献   

14.
莫雨明 《中国外资》2002,(12):88-89
<正>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论证外资并购国企的利弊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普遍忽略了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在法律上,我国现有三部外商投资法律主要是规范外商在国内新设企业,对外资并购这种直接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孙亚 《青海金融》2008,(1):46-48,51
近几年来,境内民营企业通过“借壳变脸”形成的境内企业外资化倾向,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税源的流失,而且对我国外资并购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外资化的现状,对境内民营企业外资化倾向的成因、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资并购考验中国法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种新趋势,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已开始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并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外资并购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解决国有企业的现实困难、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为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开启外资并购国企大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位跨国公司的代表不久前在辽宁考察时表示:为了收购符合条件的中国企业,他在3年内考察了200多家中国企业。且不说其考察的结果如何,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近来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政策的出台和最近发生的一桩桩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事件,让人感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春天就要来到了。  相似文献   

19.
一、外资并购的全球经济背景分析 外资并购是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征主要是通过外商注入资金,获得被并购企业资产的部分或者全部所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是目前世界上跨国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关于外资并购的定义,长期以来,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给出的定义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我国关于外资并购法律制度也很不完善,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我们应该完善专门针对外资并购的立法,并对外资并购中外资主体的判断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职工安置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作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