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介绍了英汉双宾构式研究的现状,探讨了英汉双宾构式在句式语义、原型特征以及构式义和动词语义的匹配模式,说明英汉双宾构式在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着共性;在双宾构式的范围、概念模式以及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说明:句法结构反映了人的概念结构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包含相同概念内容的句式也会因为对事件的认知方式不同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英汉双宾构式的共性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相同,英汉双宾构式的差异体现了英汉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方位词"上"在中英文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们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体现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上"的认知异同。这也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现象的不对等性和文化的空缺现象。通过对英汉方位词"上"的语义进行认知对比分析,必然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并有助于推进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口语句式“X+死+(我)+了”的构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死+(我)+了"是汉语口语中的常见句式,用来夸张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类句式的动态生成方式和构式特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译诗·译美·美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还是在语法、句式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章试图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和阐述诗歌的翻译并提出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特点译出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形式美。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体现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习语所反应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只有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与英汉语用差异及失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在交际过程中不注意这种差别就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只有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才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主题结构在表现方式、出现频率、生成规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语言特征是英语主语显著、汉语主题显著。把握两种语言主题结构的作用和特征,坚持不同的语法本体观,尊重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现实,排除相互之间语法概念和语法规范的干扰,可以进一步识别、确立和完备汉语自身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英汉空间维度词“高”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大量的语料,系统地对比分析空间维度词"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高"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声音域、社会地位域、数量域、程度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的一大差异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该文从中西民族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以及英语物称倾向和汉语人称倾向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英汉句式差异。正确认识这种倾向对于英汉互译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将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常使用"S比NP还AP"的句式,程度副词"还"后面常用表比较结果的形容词,也可接动宾或动补结构。但是在口语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存在着"S比NP还NP"的特殊句式,在程度副词"还"后用名词做比较结果项,并且这个比较结果项与介词"比"后的比较客体用的是同一个名词,来突出比较主体S所具有的某些性质特征。可将"S比NP还NP"看作是一种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因其具有构式的所有特征。这一构式的产生可以用糅合理论来解释,是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表达式"S比NP还(更)AP"参照同语式"NP是NP"类推所形成的表达方式。这一语言表达方式既简洁明了又不失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1.
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和反作用。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写过过程中的措辞、句法结构等方面。论文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出发,结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探析英汉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方面造成的影响,希望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汉指示代词在语言和意义功能方面存在着差异,英汉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形成——对应的关系。译者应注意它们的意义功能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汉语声调与英语语调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产生。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虽然每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各有不同,却又彼此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语言的语音结构都包括音段结构(segmental struc-ture)和超音段结构(supra-segmental structure),这两种结构不是互为独立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际的语流中。它们在语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音段结构表达语法中的词法结构,其最小单位是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s),即元音和辅音;超音段结构表达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它是生成语言的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s),主要包括重音、声调、语调、音渡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将汉语的声调和英语的语调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们在翻译,特别是口译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新词语能让人感知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睛雨表”。在对英汉新词研究中,差异对比研究较多但对两者共性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比,找出英汉新词在理据、构成等方面的相同点,探讨英语和汉语的共性,提出语言发展中语言和文化趋同的趋势,对二语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汉思维在形合与意合,人称主语句式和非人称主语句式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大学英语教学运用互动性原则,通过课堂、课外、网络等途径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修辞,由于各自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各民族对喻体的选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概念的形成和演绎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以不同的体认原型反映在人们的记忆图式中,因此英汉语言体系对喻体的认知以及喻体与本体的互为投射存在着相异性。探讨英汉修辞喻体认知的民族文化个性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汉成语中的情感隐喻带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鲜明的中西文化特色。本文作者分别从英、汉两本成语辞典中收集了近百条英汉成语,并加以统计分析,总结出在中西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英汉成语中情感隐喻的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培养这种文化交流意识,从语言现象背后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ing分词介词化是语法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面。本文以concerning为例,探讨-ing分词在介词化过程中的认知理据、词义和句法地位的变化及介词化的机制,并分析这种语言现象形成的动因,探寻词汇演变的路径,拓宽语法化研究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演变背后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语法隐喻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欣雄  王波 《企业家天地》2009,(12):184-185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自然界和生活领域存在各种颜色,无色不成界。人类语言里有许多表颜色的词语,但由于英汉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即存在着在语言习惯,历史背景和传统风俗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颜色的感知和赋予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如若没有弄清楚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这样就会阻碍民族间的交流。本文以"红色"为例,意在探析"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实践意义,并提出翻译的两种方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