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 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 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 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 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 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 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 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综合 研究绿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阐明绿地土壤在陆地生态过程中 对自然、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健康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解武汉市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的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的建议,2020年7—8月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筛选武汉市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15个首批“高风险”小区作为样本,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1)疫情前后,针对居民使用住区绿地的“频率”和“时长”,选择“增加”与“减少”的人数相当,与“无变化”人数比例近3:3:4;2)超半数居民解封后在住区绿地停留15min以上;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提升主要依托“绿地植物应用”和“健身设施及场所建设”;4)居民相对更喜欢开花的园林植物,并表现出了较明确的关于植物颜色、香型等的偏好。建议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应“关注住区弱势群体”需求,增加居民“全健康”效益,鼓励公众参与。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住区绿地健康效益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 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 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 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 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 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 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 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 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 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 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 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 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 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 “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城市公园绿地作 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 空间环境,对疫情防控和维持公众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从 疫情期间公园绿地的功能作用分析入手,结合新冠肺炎病毒传 播特点、防控要求和国内典型城市应对疫情管理实践,提出了 疫期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构建公园绿地防疫体系、 建立内外联防联动机制、实施分级分类分区域管控、综合确定 疫期游人规模、施行管控与疏导相结合等系列策略,以及启动 应急管理、安全评估与分级管控、园内环境卫生消毒、疫期优 质管养、员工健康维护、正向科普宣传等对策措施,以期提升 城市公园绿地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运行管理水 平,为做好疫情期间公园绿地的科学管理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依据。  相似文献   

6.
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对老年人在住区绿地的活 动行为影响显著。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 市6个样本住区的226位老年居民进行调查,对老年人个体属 性、绿地环境特征、环境认知、活动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 量化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之 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的因素。结果表明,严寒气 候背景下:1)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正 向调节作用;2)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受多因素驱动,其中绿地环 境特征对活动频率、时长和类型都有较大影响。最后针对以上 结论,对寒地住区绿地的健康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新农村绿化景观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寒地乡村绿地主要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自然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五个类别。提出针对寒地乡村绿地景观系统的绿地规划模式及应用,分别为:点状+块状+线状绿地规划模式;块状十带状绿地规划模式;楔形+块状绿地规划模式;综合绿地规划模式。最后,提出对寒地乡村绿化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在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合理植物配置的方法,强调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从用户利益出发进行合理的绿化和绿地布局,注重功效与美学,创造"自然家居、绿色居所".  相似文献   

9.
就城市尺度级别下的热环境进行评价,为了能够落 实影响绿地规划的具体空间区域,并提供可以指导绿地布局的 方法,以西安为例,量化植被、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 的关系,确定绿地降温的具体区域;通过卷积计算,以温度变 化为0作为界限,细化冷区和热区,提取城市微更新下绿地布 局待调整的位置;基于机器学习的回归算法,由绿地、建设用 地和水体分布预测作为热环境指示因子的地表温度,从而为规 划的合理性提供参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以及与已有方 法的比较,利用地表温度和地表覆盖变化,量化城市空间分布 结构,为绿地规划提供可以落实的具体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间选民理论,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长三角地区20个地级政府在城市绿地供给上的策略互动。结果显示:邻近城市的绿地供给对本市的绿地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中间选民收入和城市绿地价格对本市的绿地供给的影响不显著;虽然样本城市的自然环境禀赋得到有效利用,但是各城市存在参考邻近城市的绿地供给规模来提供本市绿地的标尺竞争行为,这种标尺竞争行为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原则,可能导致城市绿地供给处于非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公园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 积极的影响,其健康恢复思想可以追溯到人们择居、医疗和园 林建设实践。从治理与康复功能、缓解精神压力与消除疲劳、 增强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社会交往5个层面论述了公园 环境的健康恢复功效,以及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影响机制。同 时对研究重心、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述, 最后讨论了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 推动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常绿钩吻藤(Gelsemium sempervirens)为常绿木 质藤本,花色金黄,气味香甜,深受百姓喜爱。探究常绿钩吻 藤花香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科 学应用提供参考。使用动态顶空套袋法和GC-MS技术对常绿钩 吻藤一天中3个时间段花香挥发物进行采集和检测,采用脑电等 生理指标结合心理量表以获得直观的生理反应和自评变化。共 得到花香挥发物31种,其中上午(9:00—9:30)22种,下午 (13:00—13:30)20种,晚上(18:00—18:30)20种。结 果显示,嗅闻常绿钩吻藤能够有效缓解人的焦虑情绪,提高人 的注意力水平,调节血压。嗅闻常绿钩吻藤存在日变化差异、 闻香时长差异和性别差异,闻香益处的日变化差异可能与挥发 物释放的日变化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 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 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 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 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 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 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 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 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 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庄琦 《技术经济》2022,41(8):116-122
儿童健康是国家健康的起点与基础,是提升劳动力素质与人口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的必要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健康资本、健康均等受益维度出发,构建与完善协同发展的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加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协调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针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机制作用,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健康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相应提出了我国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协同治理及发展的政策建议:(1)将大健康的儿童健康教育理念渗入到儿童健康教育长远规划中去;(2)建立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协同治理的机制,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健康教育协同发展体系;(3)优化儿童健康教育的协同治理路径,完善一体化儿童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协同治理工具;(4)科学的识别机制,细分儿童健康教育服务需求;(5)完善儿童健康保障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儿童健康教育体系的监督反馈评估机制;(6)提升儿童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尤其关注儿童心理及社会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儿童健康教育服务递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应对老年失智症的负面影响是人居环境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作为康复景观的类型之一,可以有效缓解病症、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尊严并产生节省医疗开支的经济价值。从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的设计目的、设计依据和设计策略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脑成像对应性、身心健康支持性、行为认知适应性和庭园使用优化性4个设计策略,并且通过案例研究对设计策略进行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6.
《Feminist Economics》2013,19(2):21-46
Evidence across regions in the world reveals patterns in school enrollment ratios and literacy that are divided along gender lin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part from most countrie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nrollment ratios of girls lag behind those for boys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Worldwide literacy rates for adult men far exceed those for women. While educational progress has been enjoyed by both sexes, these advances have failed to eradicate the gender gap. Education enhances labor market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growth for all, yet educating women has beneficial effects on social well-being not always measured by the market. Rising levels of education improve women's productivity in the home which in turn can increase family health, child survival, and the investment in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The social benefits from women's education range from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 to extending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population, to improving the functioning of political processes.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analyzes the benefits of women's education,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women's education for country-level meas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a gender gap in education for aggregate soci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 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 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 “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 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 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 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 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 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 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 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 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 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 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心理保健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保健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本文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传统心理保健技术问题、传统森林旅游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森林心理保健的物理条件。最后进行森林旅游引入心理保健功能的受众分析,提出了森林旅游引入心理保健的模式,并从改善心理保健技术、开发森林心理保健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We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a dynamic multiperiod model where parents with one child periodically decide whether their child use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this model, parents receive utility from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from their child'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ay improve the child's mental health, but may be costly in terms of reduced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direct disutility. We find that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an slightly improve a child's mental health, but the use of services accounts for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in our sample.  相似文献   

20.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 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 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 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 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 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 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 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 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 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 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 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 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 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