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2.
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对老年人在住区绿地的活 动行为影响显著。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 市6个样本住区的226位老年居民进行调查,对老年人个体属 性、绿地环境特征、环境认知、活动行为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 量化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之 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二者的因素。结果表明,严寒气 候背景下:1)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正 向调节作用;2)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受多因素驱动,其中绿地环 境特征对活动频率、时长和类型都有较大影响。最后针对以上 结论,对寒地住区绿地的健康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4.
绿地可达性是反映绿地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提高绿地可达性有助于绿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通过可达性指数和服务强度计算,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使用的角度对云南省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游憩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游憩绿地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供给总体满足居民需求;但还存在少部分居住区可达性较差,少部分游憩绿地过渡使用的情况。根据空间布局和供给水平分析结果,从绿地空间布局和品质2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指明今后绿地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作为邻里可达性较高且免费的场所,是体力活动发生比较频繁的空间载体。以哈尔滨市4个典型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初冬季节(2017年11月25日—12月2日)共7天、每天6个时间段的无雨雪晴朗时间,采用无人机(UAV)观测手段,基于SOPARC(体力活动观察系统)观测框架,4名观察员同时对每个公园进行观测。首先,依据公园形态、面积、活动场地布局特征规划无人机航线,获取空间特征和使用者数量、属性、活动类型及空间位置数据;其次,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将无人机与同步地面观察数据进行核对;再次,对使用者、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结合GIS进行体力活动人群空间密度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冬季体力活动及空间分布情况,指导中国寒地城市公园体力活动空间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绿色空间形态及功能对体力活动的频次与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但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之间复杂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对绿色空间内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用分析,建立公众健康与绿色空间设计的联系。在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 2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以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为核心的学术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体力活动是绿色空间发挥健康效用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抑郁情绪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疗愈效果。从促进健康的城市景观而言,提升体力活动吸引力的绿色空间质量和可达性、加强绿色小空间的网络和品质建设、调整设计指标的绿色空间政策等,都可以促进未来绿色空间健康服务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以长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和影响因素,应用GIS软件分析老年人口密度,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可达性,赖克特量表法评价公园设施满意度。结果显示:1老年人强烈需求近距离的公园,偏好静态休闲活动,需要支持长时间活动的公园设施,偏好良好的公园卫生环境和适宜气侯,活动意愿以健身为主,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出行人数、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2现状公园可达性较差且地域差异性大,公园内设施数量不足且不适合老年人使用;3老年人活动需求与公园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近距离需求与公园可达性差、活动偏好性与公园微观布局不适应,活动意愿与设施支持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海绵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价值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显著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益。以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融合镇江1∶10 000地理数据库和微信宜出行热力数据,构建了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居民时空可达性模型,对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及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配置合理性进行精细化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区内的海绵型公园绿地可达性由西至东呈现高低起伏的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在公园绿地最小服务半径情景下,海绵型公园的存在对周边居住区的绿地可达性有明显贡献,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可以有效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因此,在未来海绵城市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在高人口密度低绿地可达性居民地布局居住区级以上的海绵型公园。  相似文献   

9.
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园绿地供给的公平 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居住小区为研 究单元,从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4个维度衡量不同价格 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的公平性。采用高德互联网地图分析 步行、公共交通2种方式下研究范围内4 663个居住小区的 公园供给的可达性、数量、面积和质量状况;非参数秩和检验 判别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别 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未发现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低级别居住小 区在可达性、数量、总面积上占优势,人均公园面积低于高级 别居住小区,各级别居住小区在高质量公园的使用机会上没有 差异。本文所采用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定量评价方法,可为城市 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绩效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系统化认知儿童日常户外行为需求及其与社区 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紧迫要义。 基于儿童视角,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 象,调研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 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采集社 区建成环境各要素属性,经数据分析,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 为及满意度建成环境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 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 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社区户外空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 建议值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社区 公园空间与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的关系,对于满足老年人活 动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郑和 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定义公园空间的类 型,并分析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选取公园中5个样本空间进 行观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的行为特 征。针对占公园活动人数绝大多数的8种活动,运用数据分析 和ArcGIS技术对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和 Nvivo质性分析发现,空间的尺度、围合性与开敞性、是否受 干扰、景观质量、庇护性是老年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动因; 座椅、遮阴要素、大面积铺装、照明设施、置物设施等则是老 年人需要的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12.
从老年人交往特征出发,总结出个体交往、亲友邻里交往与志同道合交往3种日常交往活动类型;基于老年人交往过程中关注的环境需求,提出活动空间适宜性、活动设施便捷性、活动氛围舒适感、活动景色吸引度和活动场地依恋感5类影响交往活动的城市公园环境特征。以重庆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统计方法,分析检验涵盖5类环境特征的19类环境因子对3种交往活动类型中9类活动因子的空间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活动空间适宜性和活动景色吸引度对个体的“静坐沉思”和“观赏景色”影响作用显著,安全感、景观亲近度等因子影响程度高;活动设施便捷性和活动氛围舒适感对亲友邻里的“结伴锻炼”影响作用显著,服务设施分布密集程度、环境卫生整洁程度等因子影响程度高;活动场地依恋感对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谈”影响作用显著,文化活动丰富度因子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就城市尺度级别下的热环境进行评价,为了能够落 实影响绿地规划的具体空间区域,并提供可以指导绿地布局的 方法,以西安为例,量化植被、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 的关系,确定绿地降温的具体区域;通过卷积计算,以温度变 化为0作为界限,细化冷区和热区,提取城市微更新下绿地布 局待调整的位置;基于机器学习的回归算法,由绿地、建设用 地和水体分布预测作为热环境指示因子的地表温度,从而为规 划的合理性提供参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以及与已有方 法的比较,利用地表温度和地表覆盖变化,量化城市空间分布 结构,为绿地规划提供可以落实的具体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   

14.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龄社会视角下的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老龄人口的社会视角同绿地布局的空间视角相融合,以强化绿地规划的"适老性"。选取杭州市区为例,基于人口统计、城市规划等数据资料,应用GIS分析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绿地空间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1人口规模呈现"集中—分散",人口密度呈现"核心—外围递减",圈层分布呈现"内环—中环—外环"格局;2绿地要素基本覆盖城市核心区域,空间盲点主要集中在行政边界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老龄视角下绿地空间可达性的四种模式以及绿地空间布局改善提升的规划建议,旨在为老龄议题下的绿地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时空间行为视角切入,采用居民活动日志搜集成都市新、旧城区的绿地使用者时空路径数据集,辨识不同时间预算人群的潜在可用绿地分布及人群特征,并通过构建绿地时空享用量模型,从时空制约角度对成都市新、旧城区的绿地享用公平性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成都市新、旧城区的绿地享用格局在辐射范围、享用强度和人群绿地享用时间预算方面具有时空间分异特征;2)日常出行链中固定性活动占比会对人群绿地享用时间预算产生影响;3)随个体时间预算不断被固定性活动所挤占,长距离通勤加班族、担负接送小孩上学的上班族等时间短缺型群体的绿地享用机会被深度制约,日益成为潜在的绿地享用弱势群体,在时间短缺型群体的潜在活动路径范围内增加绿地供给,有利于提高此类人群享用绿地的机会,从而提高片区的整体绿地享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 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 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 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 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 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 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 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 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 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 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 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 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 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徐州市为例,运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以构建的4个指标为判别依据,分析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结果表明: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整体可达性较好,组团间的可达性差异不明显,各分区可达性的空间分异较大;避震疏散场所的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结合较好,空间分布相对公平,但各组团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程度较不均衡,且有较多分区存在人口配置缺口。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空间分布与服务状况,为徐州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群  马林兵  陈凯  曹小曙 《经济地理》2015,35(3):100-107
空间句法在地铁可达性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传统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可达性研究只考虑换乘的次数,而忽略各线路站点分布的影响,不能精细地反映各个站点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改进的凸状分割方法,以每个地铁站点以及各个站点之间的线路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选择GIS中的网络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对广佛地铁可达性进行实证验算,揭示了不同时期地铁站点可达性分布和演变情况,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展现了该方法在地铁网络可达性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演变过程及预测中的有效性,可为交通规划、地铁周边商业布局及沿线房地产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