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面对“扩招”,应该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为毕业生建立培训机制等几个方面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以应对“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连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整中存在“刚性”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是造成扩招后毕业生持续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几年中国应当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对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良荣 《全国商情》2009,(16):112-114
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高校扩招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探究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4.
围绕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导致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分析、解决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起到一定的改善作业。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业难客观上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适时的、科学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规划,本文主要从笔者近年来在宿迁学院担任辅导员一职中参与学生就业指导过程的经验以及感悟,探析高校辅导员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不断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祖国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距充分就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初次的就业薪酬低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二是高校毕业生的素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中国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措施包括:发展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完善与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应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规划人生,寻找到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战略和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和谐就业,和谐社会”这一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取得就业成功,即必须从毕业生自身做起,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心理素质,注重职业道德,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力促毕业生就业成功。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有所回暖,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直以来仍然存在着"就业难,招工也难"的怪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高的择业预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所致。为了缓解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这一怪象,提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减少毕业生就业初期盲目的频繁跳槽,我们通过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两年来的心理干预尝试,努力探索出一个有效缓解"就业难,招工也难"的快捷途径。  相似文献   

11.
PPP模式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的有效手段.全面应用与推广PPP模式,必须明确“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两大核心要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好传统模式下的资金不足、规划和项目遴选不善、管理低效、后期维护不足四大问题,关注候选项目识别、项目构建和评估、公私合作合同设计、公私合作交易、公私合作合同管理五大阶段以及做好成立政府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团队、搭建公共交易平台、组建SPV公司、建立PPP项目库、制定推进PPP的工作方案等六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政治密切相关,但法律更有其独立性,在法治社会里,法律不仅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更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法律就是法律,它不应该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应该尽可能的“谈”化政治色彩,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解具有根本性缺陷,它对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理解方式不对,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根基"的理解不对,也遮蔽了"人-自然-社会"更深层次的基本矛盾。遵循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的理路,本文提出和论证了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去理解自身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它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实践去分析、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亦即从统一的人类实践的三大基本维度去分析、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内在的对立统一性质。它既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理解,又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的新理解,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引入并改进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五个要素”,着重分析传播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来源、个人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结果等三个主要环节,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吏治”是一个古老而又严肃的话题,封建社会的“吏治”是天子驾驭群臣。安抚皇家“江山社稷”以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后世史学家评判历代“明君”和“贤臣”治理绩效的重要方面。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吏治”腐败问题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信力面临严重挑战和威胁,如何走出“吏治”困境,突破“吏治”瓶颈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吏治”腐败实际上是公共行政伦理失范而产生的公共权力私用的异化行为。从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角度分析探讨,对认识和应对中国“吏治”的困境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伦理构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古典观”和“社会经济观”两种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可归结为两种模型:所有者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和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亦可称之为企业责任(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道德责任,更明确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在企业道德责任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基本旅游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权利认识上的模糊,使得旅游界和广大公众难以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旅游领域的许多问题与此密切相关。对"公民基本旅游权利"的概念给以初步的揭示和解读,根据中国宪法公民权的相关规定,从"宪法公民权利"中分离出"公民旅游权",分析了这一基本权利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为公众更好地行使这一权利,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为旅游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而传统型社会政策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政治前提,忽视了社会政策的民主化,只把提供福利当作社会政策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发展的宗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的影响,减少贫困、社会保护、增强生存能力以及对抗社会排斥都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合理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其增加人的可行能力为目的,使社会政策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公共职位纳新应秉承公平的竞争机制,向所有社会适格人员开放,这可以保持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也是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的上代"公共职位"占据者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的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的行为和现象,却为"既得利益阶层"的凝固和"社会阶层分裂"埋下了隐患。分析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现路径,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的社会融合,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具备社会融合的客观条件,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均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当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社会融合程度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文章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进行了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交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文化水平、收入、婚姻和行业等因素。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基本权利的政策建议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意见,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早日实现农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