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高我国农业投融资能力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供给环境的改善。1.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实行有利于农信社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负担,给予扶持、帮助和解决。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完善小额信贷机制,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增加服务手段,不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2.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优化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功能,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力度和效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调控功能,发放储备贷款和仓储设施建设贷款,…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成效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艳芳 《经济导刊》2009,(11):77-78
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以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为核心,目的在于鼓励新型农村金融的股权结构多元化,盘活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户借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完全满足,农户只得求助于民间借贷,但却出现了民间高利贷这一不良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政策:努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户之间的自由借贷,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规范;增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正规金融的支农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地农信社转型的完成,农商行正式成了以涉农业务为主的商业性银行,随着阶段性工作的完成,相应的金融审计工作也开始启动,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农商行金融审计工作中应着力重视的若干潜在问题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5.
正规银行的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信贷供给与农户借贷需求的严重错位: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职能单一性与自身管理机制的欠缺、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过分的追求商业化和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支农主力——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缺乏刚性约束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只存不贷的银行——邮政储蓄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致使信贷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这必然要求进一步重新定位农村正规金融功能,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6.
农信社改革的双赢模式——基于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地方性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也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柱。农信社是三农问题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载体,其改革也成为众矢之的。如何在服务三农和创造利润中寻找均衡,是农信社改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改革模式,兼顾了支农和效益,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双赢,对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绩效评价:农商行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走过了近十个年头,然而改革的绩效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西部两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后公司治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得以提高,然而支农占比则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农商行的政策性支农与商业性行为不兼容,农商行通过牺牲支农来提高其盈利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推广手机银行来增加信用记录,也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来改变农商行的支付函数,使得其盈利与支农相容.  相似文献   

8.
经济环境     
《大陆桥视野》2009,(9):20-21
(一)金融市场 新疆建立健全了中央银行调控,各金融监管部门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银行、信托、租赁、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及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新疆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3578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1318个。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天津市金融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表明,金融支农投入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特征、银行类金融机构支农呈现下降趋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金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金融支农相对规模和效率偏低、金融信贷投放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明显、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保险严重落后于“三农”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等问题,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亟须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与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的政策性文件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减少贷款手续、创新贷款产品等方式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构成一定的压力,总体上能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但是也存在服务对象"高端化"、资金规模约束、风险监管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金融"链接"程度和强化风险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邱世星 《经济视角》2006,(10):54-5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远战略,需要金融部门长期、持续的信贷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然而,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履职到位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准定位,建立支农的长效机制,将支农服务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最终形成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三赢”格局。———加大农信社信贷窗口服务指导。一是进一步用活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手段,更好地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信贷管理办法,促使辖区内…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2-2020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杠杆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杠杆率渠道来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类型齐全、层次分明、供需平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三农”发展和金融普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深化了农村金融改革,提升了涉农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拓宽了信贷支农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加强了机构网点建设,增多做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立村镇银行,是为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村镇银行的成立对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研究其风险控制机制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要求,通过对汇通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行业风险这几类风险的分析,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考核问责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制约因素方面,就汇通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功能发挥的提升,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农户借贷专项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户信用评级对农户借贷行为、农户受正规金融信贷配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户信用评级对农户借贷行为的改变有显著正向影响,获得信用评级的农户在需要贷款时会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评级授信有助于农户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意味着信用评级在整体上缓解了农户受到的信贷配给;对不同的信贷配给类型,信用评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缓解了供给型和自我实施型信贷配给,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交易成本型信贷配给。研究还发现信用评级对风险型和未借贷型信贷配给没有影响。研究结果对完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芳蓓 《经济论坛》2011,(8):127-13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关系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备受瞩目的问题。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我国的传统农村金融体系较为薄弱,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村镇银行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为主要客户群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明确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的特征、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以及传统农村金融体系的弊端,并进一步分析了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而资金的缺乏成了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之一成为逐步介入和快速推广小额信贷的主力军,文章针对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信社及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景小娟 《时代经贸》2012,(6):208-20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立村镇银行,是为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村镇银行的成立对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研究其风险控制机制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要求,通过对汇通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行业风险这几类风险的分析,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考核问责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制约因素方面,就汇通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功能发挥的提升,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匹配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系统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因其独特的低成本和普惠性优势,能够给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显著缓解家庭低水平贫困脆弱性和高水平贫困脆弱性,而且对缓解高水平贫困脆弱性的效果更好,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显著减缓城市家庭和东中部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却对农村家庭与西部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显著增加效应。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推动创新创业以及拓宽投资增收渠道,对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和降低贫困脆弱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