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9年底欧债危机爆发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接连调降希腊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致使危机愈演愈烈.欧盟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与批评声四起.结合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失职表现,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与改革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也导致了一场信用评级危机.在危机中的拙劣表现使得评级的价值以及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严重质疑.本文首先分析现有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模式中内在的利益冲突,得出评级购买、声誉机制削弱和模型错误可能是导致评级虚高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评述美国最新的信用评级体系改革方案,最后结合国际社会对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的相关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艺 《西部金融》2012,(8):62-66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使评级结果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防范利益冲突风险,成为推动我国信用评价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实际,提出规避机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CDO产品信用评级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性产品以其设计的灵活性、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以及丰富投资品种等优势,一经产生便获得迅猛发展,很快成长为全球固定收益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结构性产品成为某些分析者眼中的替罪羊,为结构性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评级机构也随之声名狼藉,成为众矢之的.通过介绍CDO产品的评级过程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评级方法,分析评级中可能存在的模型风险、评级套利(rating model arbitrage,又称为rating shopping),以期相对我国对国际信用评级方法的借鉴和改进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质量的方向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团具有与单一企业不同的公司治理、控制机制、空间组织结构以及融资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更为复杂。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防控的主要障碍。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防控应以控制权为基准对集团客户进行整体信用评级,建立统一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建立银行信息共享合作机制;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逐步化解非关联担保;强化贷后资金用途管理,建立健全集团客户信用预警预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质疑,借着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的透明化以及禁止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将有助于评级机构控管利益冲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评级机构免于民事责任,确立评级机构的民事求偿渠道成为未来的法制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0.
摘要:国际信用评级业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引起全球经济界震惊,这就是美国司法部对标准普尔进行了起诉,罪名是欺诈。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美国全球金融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美国政府要自挖墙角,撼动自己的信用评级基石呢?以往遭受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害的各个经济体多年质疑呼吁,就是得不到美国政府的回应,致使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暴露出的次贷危机中利益冲突、评级方法缺陷、评级过程不透明、缺乏竞争,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等问题波及相关经济体的风险越演越烈,遗患延续今日。对美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事发诱因、历史影响、对中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次贷危机后,欧盟对信用评级监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涉及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利益冲突、信息披露、主权评级、问责机制等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立法改革的思路及模式,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利益冲突、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信用评级日常监管等,同时逐步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失去中立性和丧失预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来看,利益冲突广泛存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分析师两个层面。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地修改现有法律,并发布一些监管条例,试图控制利益冲突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内部规则和程序治理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评级业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但信用评级业本身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复杂性、公共性、规模递增性等信息困境,造成信用评级的监管困难、道德风险加大,使信用评级业成为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为了提高中国信用评级业的绩效,应采取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培育自己的评级机构、改革收费制度、维持适当的行业竞争结构等有效措施来治理信息困境。  相似文献   

15.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贷危机的爆发促使欧盟加快了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改革的步伐,欧盟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要求信用评级机构避免利益冲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评级透明度.目前我国正处在信用评级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研究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对于促进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不断深化,已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外贸行业的负面影响巨大,信用评级出现道德风险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是建设现代海关制度的重要基础,其实质就是中国海关对进出口企业的信用评级及后续管理。但是,对信用评级的原则、重要性,信用评级的程序和方法,未进行过深入的理论探讨。现有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存在一些不足,重构海关信用评级体系,应建立新型的海关注册备案制度与年审制度,实现走私违规信息共享,完善分类标准,落实分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次贷"危机、此轮"欧债"危机和海外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等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无法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从而引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争议。从金融法学的视角对"谁成就了信用评级机构"和"该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这两个争议展开分析,认为与自身声誉说相比,法律壁垒说更能解释信用评级机构的壮大和垄断,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信用评级机构重新重视自身声誉,并消除法律中强制使用信用评级的规定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监管模式上应采取监督和自律混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信用评级本质属性的界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信用评级生态系统,有利于投资者合理使用信用评级结果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还有科于评级机构的自我完善。梳理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对于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尤为重要。信用评级的基本属性包括前瞻性(预测未来)、批判性(风险揭示)、艺术性(主观判定)、差异性(非同质化)和时间性(历史检验)五个方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邓茂林 《全国商情》2012,(23):36-3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信用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业界责问,而评级机构失衡的内在根源在于其收费机制的固有弊病,本文研究评价了两种主流收费机制并对于收费机制的改善提出一种多元立体收费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之后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乃至政界高度关注,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对象.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出台法规针对评级监管法律体系作进一步完善,全面加强对评级机构监管.我国评级行业起步较晚,由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相关监管立法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以评级监管立法改革领域的典型——美国、欧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并对我国相关立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信用评级法律框架的搭建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