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收入分配中厘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学者们对居于收入分配领域主导地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产生了争论和质疑。有坚持己见的,也有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还有提倡“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本文认为社会的不同主体有其不同的功能,谁管公平,谁管效率也应有严格的区分。财富的生产(收入)属于生产者行为,应交给市场去管,以实现高效率。而收入分配属于政府行为,应由政府去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论居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维护公正、兼顾均平的分类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公平”的概念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需要廓清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相关的收入分配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政府的收入分配调控对于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无疑应当有所作为。但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格局、何等程度的收入分配差异是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标尺,却并没有一定之规,依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情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等的不同而不同(笼统而众说纷纭的“基尼系数”等指标,并不能形成可靠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济社会的背景和条件不同,公平与效率也存在动态均衡关系,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调整,能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论述,党中央根据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生活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曾多次改变提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表述是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做出的新概括,是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原理的新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收入分配理论上,由单一强调按劳分配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由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发展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收入分配改革实践上,由计划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自主分配;由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工效挂钩”、“计税工资”到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收入到多种形式的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由“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可以认为,经过30年改革形成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改革实践,越来越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公平问题日益严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并重”。作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既要着眼当代,又要立足长远,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对公平与效率的动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处在“矛盾凸现期”——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各界开始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和政策进行反思,科学界定公平与效率的内涵,通过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至十七大收入分配政策变化的回顾和对现状的剖析,动态、辨证地考察和解读公平与效率间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效率与公平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基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欠发达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收入分配存在如下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公共收入与居民收入的不均衡增长、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不均衡等.以贵州省兴仁县作为实例分析得出:树立"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理念以及把公平原则制度化,是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科学的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是上述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本身造成的,而是没有全面贯彻执行上述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所带来的恶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简称为提低、扩中、调高、取非。“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提法没有否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原则和政策。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理解为公平优先,或公平与效率并重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中央提法原义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个全新提法的核心,就是突破"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传统理论框架,建立了初次分配也要关注公平的新的理论框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主要原因有三:一,初次分配确实出现并形成了分配不公,要求在初次分配中解决;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其本身就要求必须以初次分配公平为起点、为基础;三,这是进行收入分配政策战略调整,实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目标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即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初次分配中公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的指导理念上要体现公平原则,公平和效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效率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强调的是分配的合理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存共荣。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分配公平问题,尤其是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必须针对在初次分配中产生分配不公的垄断性和掠夺性两大原因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办法;必须破除分配政策的垄断,对垄断企业和竞争性企业实行统一的工资成本列支政策;必须消除身份垄断,制订包括各种用工人员在内的统一的工资制度,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必须针对利润普遍侵蚀工资的现实,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针对用人单位普遍逃避社会保险缴费的现象,应当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分配结果的公平必须以分配程序公平做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收入的初次分配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收入初次分配公平,必须坚持初次分取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依靠市场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调节作用,保障公民参与初次分取的基本权利等原则,实行联合产权制度,保证劳动者初次分取外部环境的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旅游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实现“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为了推动福建省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在明确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和培育旅游品牌,加强分销渠道建设和推广力度。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不显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税制公平效应有其必要性,税收公平应该成为税制建设和优化的指导性原则。通过对影响税制公平效应主要因素的分析,指出今后税制公平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增强公平效应的税制改革路径,即优化税制结构增强税制公平效应、适度增强间接税的公平效应以及充分发挥直接税的公平效应。  相似文献   

16.
诉讼效率是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程序公正的一项重要标准。程序公正原则要求通过程序设计,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制建设已经起步,现有的税收政策对公益性捐赠也有所涉及,但需要坚持税收公平原则,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慈善事业。一是按照国民待遇原则,适当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二是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认定享受税前扣除的领域和组织。三是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四是拓展可以列入税前扣除的内容,逐步从捐款扩大到捐赠物资和捐赠劳务。五是实行递延抵扣政策,提高社会力量捐赠的及时有效性。六是尽快开征新税种,引导富裕阶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原则。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分配公平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初次分配公平尤为重要。因此,应对目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制约初次分配公平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思考,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初次分配公平保障机制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保证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公平原则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而显失公平是对公平原则的补充,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对显失公平的法律规定,由于立法背景不同,适用条件不同,世界各国在法律上规定显失公平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自《民法通则》规定了显失公平以后,《合同法》对此也做了规定,但由于立法的模糊,致使显失公平在具体实施中大打折扣,且不易与其他被撤销或变更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相区别,因而完全可以用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予以代替。因此,在立法中对显失公平以不做规定为宜,以实现节约立法资源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