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编辑同志:近日,我去附近邮局的报刊零售门市部买了两本《民主与法制》月刊,我问营业员,该刊是不是邮发的,她说“是的”,我又问该刊是不是属于邮件,她笑着说:“哪呀!报刊怎么会是邮件呢?如果是邮件,那我天天都在这里卖邮件,那还得了?”她接着解释说:“邮件是指那些信件,包裹之类的东西,报刊不算邮件!”我看这位营业员很耐心,就进一步问她:“那为什么《邮政法》里说报刊属于邮件呢?”她哑然无言,最后说“那我就不知道了!”编辑同志,请问报刊到底是不是邮件?请解答。读者胡小川小川同志:你们的一段谈话,说明了两个问…  相似文献   

2.
你有对策我有政策张俊生前几天,同中学好友舒君聊侃。他说:“我在昆明市区寄信从不花钱。”“忘了收你小子的欠资罢了,得意啥!”我顺口道。可舒君却得意地一摆手说:“你们没本事收,怪谁!”我一时不得其解,为了看他有什么本事竟能免费享受邮政服务,便紧紧追问。最...  相似文献   

3.
一群工人在烈日下挥汗工作,有人在铲沙石,有人在拌混凝土,有人在砌砖块。经过尘土飞扬的工地,路人不禁好奇地问他们在做什么?一个工人一脸苦笑地说:“我正在把一块一块的砖砌起来!”一个工人指手划脚地说:“我正在砌一面南北走向、高十公尺的墙!”一个工人神采奕奕地说:“我们正在盖一座美仑美奂的大教堂!”同样是在工作,每个人的认知和体悟却如此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也会大相径庭。不能将这种工作态度的差别仅仅看作是个人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控制制度和管理技能的不同所致。管理绩效的倍增来源于员工工作士…  相似文献   

4.
你脸红吗?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里说的“精”,既刻划了卖者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的精明,也反映出其对本行当的精通。然而,笔者最近从报纸上却偶得一“卖的没有买的精”的例子。 事情大概是这样:某用户来到一邮局。 “请问,有7号信封吗?” 年青的营业员一怔,发问道:“7号信封有多大?” “小32开大小。”用户回答说。 “你自己挑吧!”年青的营业员随即从柜台中取出一大摞各种型号的信封。 用户伸手从中取出了7号信封,并购买了10个。随即又问道:“有1毛钱的邮票吗?” 年青的营业员又发问道:“买1毛的邮票干啥?” “…  相似文献   

5.
懂得     
“既不传统,也不超现代,一个精灵,一路有你,挺好!”在一张张漂亮的贺年卡里,这张笔迹秀美飘逸淡蓝色的卡片让我感动得眼潮,因为这位好朋友如此知心的“懂得”。“我觉得你们杂志不仅有厚实的内容,而且有一种精神、一种感觉在里面!”在一封封硬硬的稿子里,这封软软的电子邮件让我感动得鼻酸,因为这位陌生读者如此真诚的“懂得”。“正在读《这五年》,真不错!有这样的产品,再多的委屈也值得!”在一条条华丽的短信里,这条平实的短信让我感动得难眠,因为这位局长读者如此到位的“懂得”。“都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像一孩子似的,…  相似文献   

6.
熊雄 《中国电信业》2007,(12):24-26
记者上大三、大四的时候,校园里流行传呼视,哪个同学买个带汉显的就可以洋洋得意地显摆一番,等我上研究生的时镞,有一次一位老教授上课说:“你们班长在吗?给我留个呼机号.有事我好跟你们沟通,”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坐前排的一帮女生嘲唧喳喳半天才向老爷子解释清楚,原来现在学生早就不用传呼机了,手机已经成为标准配制,两三年的时间,移动通信市场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那20年呢?自1987年11月18日,我国内地第一个大容量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在广东开通算起,中国移动通信业刚好走过20年发疑历程,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20年高峰论坛”上,与会各方回顾20年的不见历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新的征程,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7.
李莹 《中国邮政》2014,(4):51-49
“李阿姨问咱们能不能开车带她去办理跨行转账?”上午刚开门,理财经理张晓蕾一脸兴奋地跑到我面前。 “当然没问题!”我立即开车带上晓蕾来到李阿姨家楼下。刚一上车,李阿姨就;中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就冲你们这么周到的服务,把钱存在邮政我放心!”  相似文献   

8.
承诺要层层兑现任崇海近日到某邮局汇款,营业员拖拖拉拉10多分钟还未办好,我有点耐不住性子问道:“你们不是承诺办一笔汇款业务最多不超过2分种吗?”“那是我们主任的承诺,不是我们的承诺!”营业员没好气地回答道。听了营业员的回答,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承诺是...  相似文献   

9.
在快件业务取消后的一天上午,笔者在某邮政营业厅内看到这样一幕:一位用户急匆匆地走近营业柜台对营业员说:“我想寄一件快件。”正在办理业务的营业员小姐低着头说:“不办了。”“怎么不办了呢?前几天我还寄过呢!”那位用户不悦地追问了一句。营业员小姐不耐烦地说...  相似文献   

10.
供职于外企的张先生早上开机后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祝他生日快乐。张先生兴奋地拿着手机给他的同事看:“看吧,移动公司给我配了个电话经理,还祝我生日快乐呢。”忽然,张先生想到过几天要出国办事了,于是他拨通了电话经理小楠的号码。验证密码后,小楠为其开通了国际漫游、国际长途业务,这让张先生的同事羡慕不已:“老张,你又不是移动公司的金卡银卡客户,怎么办个业务两分钟就搞定啦?”张先生自豪地说:“这是移动公司给我配的电话经理,办个业务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去营业厅排队啦!”  相似文献   

11.
承诺之外也要服务好朱道平一位用户来到某邮局营业厅寄包裹,营业员拆封验视后,用户因未自带针线而无法再缝上。用户着急地问营业员:“你们已经推行了承诺服务,窗口怎么没备针线?”营业员笑着指向贴在墙上的承诺服务标准说:“喏,那上面可没承诺这一条。”闻此,笔者...  相似文献   

12.
“口惠”应“实至”袁庆松近日听一支局同志说,有位外地用户给千里之外的老家打电话,电话挂通后,对方去找人接,这用户在电话间里手握话机等了半个多小时,营业员告诉他:“你的电话费已经50多元,快讲吧!”用户说:“我还没有讲一句话呢。”经耐心解释,用户如数交...  相似文献   

13.
“通信”、“信息”引出的误解 “通信”、“信息”这两个词的使用率很高。但这两个词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比如.通信企业由信息产业部主管,这是否就表示通信是信息的一部分?或说通信产业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呢?如果这样,为什么在谈到通信产业和信息产业,或谈到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时,我们又感觉它们是两回事呢?也有人猜测,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要变成网络化或通信化7还有人说通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要信息化?那么,“通信”、“信息”各自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我今天就来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中国电信业》2009,(4):88-88
《中国电信业》编辑: 您好!我在单位阅览室随手翻阅你们的杂志,偶然发现“视界”这个栏目,感觉在阅览文章的同时,忽有美丽自然风光映入眼帘,令人感到非常惬意。感觉这个栏目使杂志更丰富多彩。本人只是摄影业余爱好者,水平也一般,我愿意有机会为你们栏目提供更多的作品。但个人水平有限,是否采纳都没关系。谢谢!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经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名的实验。当1960的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通过校长请来三位老师,对他们说:”根据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三位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学校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了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三位老师非常高兴,都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说,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和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管理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趋势》中曾这样说过:“想卖东西吗?首先你必须让人高兴。”事实正是如此,消费者越来越需要高度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当今全业务运营时代,特别需要运营商与客户之间建立情感上的沟通与交互。因为,即便面对三大运营企业给出的优惠条件,消费者可能还会这样想:“只是好还远远不够,如果你们想做我这笔生意,那就得让我动心,给我服务,得给我留下好的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运营商或许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把情感融入消费者的体验中,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变成一个有趣的体验过程,让他们觉得拥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是有价值的。千万要记住:消费者不仅想在运营商这里购买产品和服务,还想在这里获得更为愉悦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善待人、关爱人的温馨之“家”,在这里有一群人总会自豪地说:“有家的感觉真好,我们要为家多做贡献!”这个家就是江苏省盐城邮政局,这群人就是盐城邮政的劳务工。  相似文献   

18.
何必送礼     
何必送礼王杰某邮政局引进某厂的设备,厂方业务员为了早日签订协议,曾几次给该局局长送礼并请吃饭,都被婉言谢绝了。这位局长说:“只要合理,不送礼我也会签的;如果不合理,送我一座金山也没用!”说得厂方业务员连连点头称是,口服心服。合理不送礼,这位局长的话,...  相似文献   

19.
我这个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对于3G也是这样。刚开始,当这个名词悄悄进入人们的视野时,我对它漠不关心,甚至还有点不屑一顾。直到有一天在QQ上朋友问我:“你准备换3G吗?”我一脸惊讶:“啊.3G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老土、  相似文献   

20.
“邮发报刊”是什么?李晓兵“邮发报刊”是什么?这是一位广告界人士向我提出的质疑。或许,邮电职工特别是从事报刊发行工作的职工对此会不以为然:这还用问,由邮电部门代为发行的报刊呗。可是,用户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用户应该熟悉并接受这一邮电部门的专用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