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不端,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素质低下,高校德育绩效不彰已成不争的事实。从高校德育运行机制角度看,德育实效性弱化的根源在于:高校德育地位低下;德育目标泛化;德育内容重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引入;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德育环境复杂多变;德育评价偏离学生实际等。儒家思想精义与高校德育思想契合度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可以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坚持德育首要性;细化德育目标,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补充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树立德育环境三维一体的整体观;他律与自律并重,完善德育评价。  相似文献   

2.
试论隐蔽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及开发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蔽课程自身的特点及高校的特殊性都决定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隐蔽课程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引导、陶冶和规范作用。作为德育工作者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有重点地做好隐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使之和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完善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德育评价制约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差异化、客观科学的德育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提升,为每个个体强化道德认知,指引道德规范,促进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长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弱化德育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高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大学生不能对道德发生意会.虚拟现实技术能突破真实世界的限制,创设出意会知识发生所依赖的场景.高校网络德育平台构建的关键是开发合适的德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对道德发生意会.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了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高校应当将红色资源融入体育课程思政中,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主要阐述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并从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政理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政元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探索具体的融入路径,促进红色资源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依托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道德的母体,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理性建构功能和德育功能:精神文化为道德和价值观念提供思想资源,物质文化为道德合理性提供依据并创设“场”环境,制度文化为道德的选择、维系与规范提供保证。应当在高校文化背景下构建高校道德“场”,寻找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文化的提升、传承、创新、展现等方面来加强道德教育的文化建构,进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21纪的中国高校德育在转型期内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隐性德育是教育者以教育对象所在的环境,教育对象参与的活动等内容的德育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广泛参与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感知道德性的经验,内化道德要求,形成道德品质的道德化过程。高校隐性德育机制主要有隐性德育物化机制、隐性德育文化机制、隐性德育的制度机制、隐性德育的榜化机制、隐性德育风气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缓解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独自领舞思政工作的局面,是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的有力杠杆。于学理向度而言,沿着中外教育的历史轨迹发现,"育知"和"育德"互为交融,历史底蕴隽永;"课程思政"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从混沌状态向稳定状态的转变,理论价值深厚;其实践价值在于使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理念转化到学生的行为层面,实现道德实践的飞跃。其实现路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增强其他各门课教师的"守渠"自觉意识,树立"教师思政"理念;形成"思政教师"和"教师思政"的合力;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是德育的基本规律之一,高校的国防教育也可以借鉴德育的这一规律,使学生的国防知识、国防情感、国防意志和国防行为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并提出了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更新军事训练内容、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占领网络新阵地四种实现途径,以期能够为国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课程德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分为课程德育和非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有自身的特点,是历史现实的必然选择。课程德育是德育的主渠道,要从确立对话式教育模式、更新德育内容、提升教师队伍三方面进行课程德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重视道德意识与政治要求的传播与灌输,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弱化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社会引导功能与家庭教育功能双重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中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有效地纠正了传统高校德育的缺点与不足,强调知行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具有德育功能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从而促进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化,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强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文化环境之一。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文化基础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动摇和价值观世界的不和谐,深入剖析高校德育与文化及文化强国之间的辩证关系,挖掘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道德及价值观的影响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分析文化强国的基本背景,阐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提出要“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为总体要求,从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研究入手,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只有以德育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评价载体,整合德育各要素,采取多元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动态化评价方式,才能全面反映职业教育的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核心课程。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与互动的主要方式。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一项重要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提出了目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的时代“所要求的道德人格不仅要有“选择性“,而且要有“自主性“,高校德育应走出误区,创新教育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折射出灌输式教学法的利弊所在,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先是反对传统的"灌输"后又回归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非灌输式教学法的利弊双面性。面对多元、多样、冲突的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灌输和非灌输式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灌输原则,在教学形式方面采用非灌输策略,分阶段交替运用,并经常更新灌输原则的实际运用手段,以营造出能够吸引大学生增加学习投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开发是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以及德育知识来源的广泛性的要求。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德育资源,需要转变基本观念,加强载体建设和大学生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德育目标与现实疏离、德育方法过于简单教条、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错位、德育认同低效、缺乏对大学生德育内化途径的关怀、社会道德危机及个体信仰危机给高校德育带来冲击、网络对高校德育带来影响等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应在创新德育理念、增强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改进德育形式、加强社会实践,突出德育的践行性、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等方面有所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