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的比较分析,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指出,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遭遇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既与机械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又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解决了在抽象理解人方面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抽象的个人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并阐述了其现实的个人思想,认为个人必须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我生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个体;同样,人的本质亦非与生俱来、固定不变,而是个人在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自我创造,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此研究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相对于"抽象的个人"而言。它与"实践""、物质"、"感性"等范畴联系,不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也不是以各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中去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当代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文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批判了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角度来确定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人的本质属性与现实性的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周文娟 《魅力中国》2010,(7X):291-292
人本学作为马克思的重要体系之一,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线索。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在人道主义方面人的本质的定义到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透析人的本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的演变来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链接现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人本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前提在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本质含义,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异化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入手,阐释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含义,说明个人在社会分工协作、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分析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过程,分析了"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即"现实的个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最后简要说明了"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意义,指出,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得以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从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三方面来阐释马克思人的本质,接着从人性各种要素、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以人为本"三方面来具体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我国的丰富和发展,最后指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当代我国全部人的问题、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步一步前进,现实的人是对抽象的人的超越,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结合现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朱诚蕾 《理论观察》2007,1(5):84-85
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着人进行的,问题在于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还是在现实中活动着的实在的人。单个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社会生产关系就不可能理解现实中的人的本质特征。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不是某些精英出于人道主义所设计的一种理想。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认识这一点,才能找到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卫华 《魅力中国》2011,(17):274-274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哲学立场。在不同的哲学立场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各不相同,呈现出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否定性批判逻辑过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解读的过程和其丰富内涵为我国在面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的权力和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异化这一经典概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展现,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现实生活境况而提出的重要哲学范畴。所谓异化即是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其概念本身蕴含的深层意义来说,异化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学或主体哲学层面上的理论体系,深刻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本质。因此,只有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挖掘其蕴藏的人学思维理路,才能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体哲学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突破以及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理解。本文正是从异化理论的规定性出发,展现异化概念背后的人学思想,寻找理解马克思思想内蕴的正确方式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创作出自己的《精神哲学》和《精神现象学》,而更多是把精神这个范畴作为定义其他范畴的工具或描述其他范畴的词汇来使用。同黑格尔把人的精神规定为"绝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思维、意识、观念等精神一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间接回应了他们对精神的理解:不但从实践层面理解人的精神活动,而且直接把它的本质规定为实践。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马克思实践观,如何更好地实现伦理文化目标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观伦理文化形成的现实境域、马克思实践观伦理文化的内在规定和新形势下我国伦理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司金龙 《黑河学刊》2013,(2):5-6,150
马克思的国家观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的哲学始终是以对人的关怀为理论出发点,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国家观的超越。只有从这一基本的理念出发,才能真正的理解和阐明马克思的国家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才能始终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社会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理解"人"。有什么样的人学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教育思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马克思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一以贯之的认识。他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从神秘到科学的过程。因而,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他的社会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0,(6):322-322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从社会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念给予中肯批判并且超越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解释视域,首创从实践关系视域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使马克思的人学观趋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系统批判时期是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活动状况的成熟阶段。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探索,解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将批判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最深层次,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深刻性。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