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西人口迁徙与晋商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雄踞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这一中外驰名的商人集团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大量外迁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外迁概况、原因的论述分析了山西人口外迁所起的历史作用,即为晋商的兴起以及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和人口理论说明晋商兴起和人口迁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苏“金陵画派”至今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 第一历史时期是明清之际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第二历史时期是在近现代(民国至解放后),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八家”(傅抱石、陈之佛、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杨建侯);第三历史时期是当代(解放后至今)以喻继高为首的发展期的“新金陵画派”诸家。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雄跨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这一中外驰名的商人集团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大量外迁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外迁概况,原因的论述分析了山西人口外迁所起的历史作用,即为晋商的兴 及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文运用资源理论和人口理论说明晋商兴起和人口迁徒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口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历代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多维的观察视角,对已有的发现和争议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并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人地关系、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影响,进而试图解释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建民 《新经济》2014,(1):52-54
长期以来官方对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一直是基于1970和1980年代人口和经济形势所确立的判断,即“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时隔30多年,我们需要提问:人口国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的人口经济关系将如何演变?我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现行户籍制度背景下,以“有序”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为目标,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排队论)展开了预期一个时期内城乡二元人口转化的数学建模,并进行了实验模拟与仿真,结果较为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我国城市人1:7增长、为政府部门有序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表明,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定量研究人口、城市化及其他相关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且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代来说,农业生产仍被放在民生的首要位置,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太祖说:“比年以来,时岁颇丰,民庶给足,田里皆安,若可以无忧也”;~((1)) 清圣祖认为:“农事实为国之本”。~((2)) 可以说,农业生产是探索明清经济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然而,虽然“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对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著作问世,且如江泰新、苏金玉两位研究员所指出的“人们研究农业生产时……很少与人口变动联系在一起”,~((3)) 以往研究存在着只侧重于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故而,两位研究员合作撰写了《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一书,在总结数代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明清时期农史全貌的图卷,不仅为学界系统整理了相关史料与数据,亦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搞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邓小平文选》P.244)这就是中国实际情况。人口问题是实际情况中一个极为重要问题。可以说,只有考虑我国人口实际问题,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加以解决,就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那些人口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钞晓鸿先生的新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于2004年6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32万余言,分上、下两卷。她是作者积10余年心血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汇编。上卷为“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变迁”,收录论文5篇,即:“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下卷为“明清以来的商业、人口与农村经济”,收录论文8篇,即:“‘陕商’主体关中说”、“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市场经济因素框架下对山陕会馆的研究 ,发现在明清时期工商会馆存在着一个从“馆庙合一”向“馆市合一”的转变过程 ,并详细论证了这种“馆市合一”模式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及其性质。指出明清时期工商会馆出现的“馆市合一”是工商会馆“馆庙合一”基本特征的延伸和发展 ,是工商会馆区别于其他会馆的重要标志 ,以及明清社会转型时期在整合会馆作用过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一)从社会经济制度和从社会生产力两个角度来看时代 1996年5月3日,我在中国太平洋学会召开的“太平洋与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的发言。这个发言超越会议的主题,讲了一个从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时代问题。我这个发言有两个部分:“书面发言提要”和“口头说明和补充”。在“书面发言”中,一开头就宣布“我们来这里讨论的是时代性的问题。”紧接的是提出问题:“什么是当前时代的质的规定性。”然后从19世纪说起,概括叙述近200年世界历史的演变,19世纪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在征服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吕新雨 《开放时代》2012,(1):119-142
本文针对秦晖先生对“雅典(罗马)道路”与“古代福利国家”的叙述,从历史的角度探究了雅典和罗马的奴隶制度、小农与海外军事霸权的关系是如何决定其民主、共和与国家福利制度的,在秦先生的论述背后实质是“亚细亚专制主义”的理论阴影。本文讨论了“亚细亚专制主义”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更从中、苏(俄)20世纪革命的历史中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互为镜像的论辩是如何直接地介入到具体的历史实践中。这样的论辩并没有结束,它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版本“脱亚入欧”的“普世道路”的方式继续延伸。因此,对“亚细亚专制主义”的重新批判,就不仅仅是学术的问题,更是现实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由席龙飞同志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造船史》,是一部图文并茂、学术性与可读性俱强的专业史学力作。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水运和造船大国,“凡舟古名百千,今亦百千,”而且富有中华文明特色。但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造船领域的史料只是散见于一些史书和杂著里面,明清时期才有若干专著,通史性的造船史则一直阙如。  相似文献   

14.
1949年7月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认为中国人的人口是“不堪负担的压力”,中国无法解决“吃饭问题”。46年后,1995年7月底,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再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由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中国粮食问题又成为海内外谈论的焦点。今年内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主办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现状分析及21世纪的预测”研讨会。要花费1800-2000美元得到入场券,说明商界人士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关注。 历史的见证 “吃饭问题”曾长期围绕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古老中国。特别是遇到旱涝灾害都造成大批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考察经济全球化即世界经济体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历史中,中国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中心——弱势——崛起”的变迁过程。透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变迁,为批判“中国威胁论”、人类历史终结于西方模式等错误观点以及为正确认识理解中国在近代以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人口问题历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更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迅猛,人口倍增的时间一再缩短.本文针对广东省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控制人口数量已经不再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心,现行人口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飚 《开放时代》2009,(9):103-114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对象化和对世界的外化(即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外在实体)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可能比“国族”观念取代“文明”或者“王朝”概念更为重要。第二,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把世界想象成为要主动争取的对象,认为国族建设是为了实现更大革命目标的一个手段;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切实际的“革命天下”的想象。第三,在改革时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反而趋于单一化,同时对自己的理解也趋向于内化和简单化。文章最后呼吁发展一个“去中心”的对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论及历史,传统上认为是由男人创造的。因为“HISTORY”(历史)其实就是“HIS”(他)和“STORY”(故事)的合成,而“SHE”(她)到12世纪才出现。  相似文献   

19.
1.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应该是历史上经历过朝代最多的国家,从一统天下的秦国到隋唐时代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这期间朝代的更迭正可谓“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在每次大动乱之后,总会有人站出来,统一全国,建立新的朝代。新朝代的建立,必定伴随着新制度的产生,譬如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以及隋朝兴起、唐代完成的“科举制”。在“科举制”下,布衣平民得到了跻身上层社会的机会和途径,通过考试,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取官职,实现了阶层的向  相似文献   

20.
杨思杰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4):92-93,121
作为一个女性绘画的潮流,明清闺阁绘画群体性特征在我国历史中绝无仅有,对于我们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绘画史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文章从明清时期的闺阁画家入手,探析明清闺阁绘画产生的原因、风格和艺术特点,讨论这些女性绘画之于中国绘画史及女性艺术史的价值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