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福建省在财政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要使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必须从制度方面人手,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改革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利用“低困家庭救助基金”、“教育券”等多元化工具,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汶川地震不仅引起了我们对灾害救助的重视,还使我们对灾害救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更加关注。主要体现在灾后救援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乡级财政的困境问题、灾后救助过程中所暴露的制度规范性问题以及灾害救助中财政不合理的投入结构问题。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乡级财政财力,规范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并将两者进行结合,同时,规范救灾资金,突出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通过对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探讨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各地区之间财力横向均衡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西一般性转移支付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还存在以下问题自治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级财政补助制度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计算指标设立过于强调差异性;没有建立资金使用考核、约束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需要适当扩大支付规模、简化上下级财政补助和结算体系、完善转移支付的计算办法、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考察对象,在"投入-产出-受益"三维框架下构建了2003~2010年中国省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对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有负向影响。调动地方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官员激励晋升制度,以防止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挤占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6.
向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农村社会救助是维护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利、享有公正国民待遇的保证。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是否有效和完善,需要借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农村社会救助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需遵循科学性、可比性与差异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社会救助金的发放过程以及救助实施效果三个环节进行社会救助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力求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促成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制度规范,不仅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财政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和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从地方财政的角度来看,只有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化和其它各项财政改革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实现转移支付制度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从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来看,逐步解决我国地方财政二元结构所产生的问题,构建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优化社会分配机制及其效率,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政府财权与事权的角度分析转移支付制度的本质,探索我国我国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原则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9.
广西一般性转移支付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还存在以下问题:自治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级财政补助制度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计算指标设立过于强调差异性;没有建立资金使用考核、约束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需要适当扩大支付规模、简化上下级财政补助和结算体系、完善转移支付的计算办法、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2001-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1-2003年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总体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实现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方面没有达到要求。为此,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当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实现。一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财权集中度与事权重心定位所决定的,可称之为分税制管理模式。该模式的选择需考虑一国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具备实施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制度条件以及权衡各种分税制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鉴于我国目前短期内尚难以制定与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作者建议通过调整分税制管理模式适当缩小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以便提高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5年的各省数据,通过变异系数衡量省际间的财力差异,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财力均等化作用,但其自身存在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编报不完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脱离人大监督、税收返还偏离均等化目标、专项转移支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应压缩税收增量返还、界定均等化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公共领域服务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经济起飞,西部地区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但区域内民间资本有限且难以集聚和集中,因此,必须从区外引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制度,吸引外来投资,进而培育区内资本形成,让利于民,官不与民争利,放大微观主体(包括居民)经济剩余空间,形成良好的适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在当今西部发展困境中,中央政府制度性援助和财政援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援助应以适合西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需要得到有效供给为目标.一是政策性支持与制度创新;二是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三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以下简称支付系统)上线以来,"安全、高效、快捷"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跨行资金清算的主渠道,在当前中国支付清算网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有力支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章以代表性省区为例,借用计量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回归模型,对支付系统这一作用进行了数学语言的说明,由此在经济发展的合力中给予其科学分析和评价,支付系统亦在扮演"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尼系数对整体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各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反映地方既得利益的返还性收入和反映部门既得利益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超过了均等化效应最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从而限制了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的实现。就此提出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养老保险中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覆盖范围明显过窄,已入保群体“空账运行”,养老待遇过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退休年龄、降低缴费比率、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让基金保值增值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立法等若干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强化高校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既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内在需求,也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益举措。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下,依据平衡计分卡理论(BSC),确定资金管理水平、满意度水平、内部管理水平和学习与成长水平等四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学术研究成果、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筛选二级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赋值,最终构建出一套符合学生资助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提出深入把握学生受助实际效果、注重培养大学生反哺社会的意愿并提升其能力、提高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强化资助资金管理、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以提升资助工作专业化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基础两方面选择了FIR等指标,构建了评价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200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检验。认为,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金融发展形如一右端被拉长的"橄榄球";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成"圆柱体"形分布;影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是"经济短板";制约各省份金融发展的"短板"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保证,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在转移支付的分配过程中起作用。通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2004-2006年中国各地区财政数据建模,分析中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价值取向表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导向是:更倾向于民族地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地方机构运转和保工资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分析体系健全与否,对整个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评估、反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分析这一体系的现状之后,侧重分析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分析体系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