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的动因。了解英汉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会提高英汉词典使用者的使用技巧和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2.
申蓝 《魅力中国》2010,(35):270-270
隐喻是一种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语言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一大特色。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隐喻体现在诗人对物象的选择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找物与情的切合点,使得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隐喻使诗歌语言具有不透明性,使诗歌蕴合丰富,意境优美,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3.
张书慧 《魅力中国》2010,(30):31-32
概念隐喻与人类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之间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中爱情隐喻的意义及其认知理据、爱情隐喻的多面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们在不同义域的事物、概念中发现相似点,在熟知的具体事物与抽象的爱情体验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领域的体验来认知爱情并隐喻地表达爱情。同时不同的爱情隐喻可用来表达不同方面的爱情体验  相似文献   

4.
张瑨 《魅力中国》2011,(2):237-237,235
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名物化隐喻(nominalization)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名物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份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使之表达的概念意义浓缩为一个词。在正式的语体中,因为名物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组织严密,达到语言表达简练、客观、信息量大等行文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情感隐喻、空间隐喻、颜色隐喻及拟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等。本文从隐喻的定义出发,探讨了隐喻的英汉差异,旨在有助于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  相似文献   

6.
英语、汉语中广泛存在着常规触觉隐喻。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体系具有一致性,触觉领域都向非触觉领域影射。也就是说,人们有时是从触觉领域来理解表达非触觉概念的;而且这种触觉隐喻已经常规化了,其隐喻意义已经完全不被人们所感知;另一方面,英、汉常规触觉隐喻也由于所处文化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广明 《特区经济》2006,(2):201-202
我国民族文化的管理特征主要是就事论事、崇尚集体主义、情感不外露、公私不分明、社会关系重于成就、一心多用、认同环境决定论,与西方国家民族文化有显著差异,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有适应这种文化差异的跨国投资、经营与管理的沟通模式。后者主要表现为高度隐喻、话语简洁、瞻前顾后、情感表达。我国企业在跨国商务谈判、跨文化经营管理等实践中,应当据此设计适当的沟通方法,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勇 《魅力中国》2014,(16):190-190
隐喻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在英语文化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隐喻,通过隐喻认识文化差异,将隐喻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本文首先对名物化隐喻定义进行界定,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五大特性,并通过分析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某语篇来具体分析以上五大特性,进一步说明名物化隐喻的使用使得语篇中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客观、严谨、紧凑、合理、简练。  相似文献   

10.
徐立旄 《魅力中国》2014,(4):120-120
歌唱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在表达自己情感,换一个方式来说,把歌曲比喻为一个人的,情感就好比他的灵魂,因此唱歌者把想这个人完美的展现给观众。那么本文以贵州的民族文化为例,研究贵州声乐文化中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叶匡政 《中国西部》2009,(11):18-18
她的语言是在严酷的审查制度下,被逼迫出的一种语言策略。所以在文字中她有大量的留白、隐喻或暗示,只有遭受过同样境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些陌生化表达中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对来自词典和互联网的大量英汉繁忙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与综合分析,探索英汉繁忙隐喻在认知和表达上的个性及差异性,研究繁忙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从而促进英汉繁忙概念隐喻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雪 《魅力中国》2010,(31):182-183
歌唱的目的是情感抒发和表达,而其中起支撑作用的基础是呼吸,它是作用于和服务于情感表达,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处理、歌唱气息的训练过程中形成规范而准确的发音,达到综合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激发和沉淀下来的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钓鱼岛事件作为发生在中日两国领土争端中的一个特殊历史事件,引发了国民各式各样的爱国情感表达。该事件在充分表达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了爱国情感表达的问题。本文从爱国主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思考,来反思爱国主义的理智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是隐喻的。人类的思维又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词汇又是语言之基本构成,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的透析以及对隐喻的分类的阐述,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不仅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风俗,也体现了远古先民的神话思维方式。《山海经》的神话思维的四个特征是:主体意象客体化;具象体验;浓烈情感体验;神秘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7.
马建彬 《魅力中国》2014,(19):278-279
播音主持表达是有感而发的传播语言行为,感人至深的艺术表达靠的是足够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关于“感受与表达”有一个经典的表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及于受众。”“感之于外”就是表达者接受了外界某种“触媒”刺激,从而“受之于心”并产生出相应的内心反应——形成鲜明的主观态度,直至在这种态度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最后爆发出来的有声语言——“及于受众”的就必定是饱含丰富情感色彩的表达,而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声音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自己的感受,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温度一社会情感的隐喻被用于解释物理温暖和人际间温暖之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该隐喻源于依恋,由早期生活经验积累和整合而成。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该隐喻是个体通过身体经验、借助图式逐渐映射到人际关系上的。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也表明脑岛是该隐喻形成的神经基础。“温暖”这一隐喻连接了个体与群体,可以通过启动干预的使用(如温度)以促进一些心理疾病的康复;身体温暖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增进人际间距离。因而具有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情感的礼赞     
在法国芳登广场12号,一场诉说世纪情感的珠宝展览浪漫呈现。"情感珠宝帝国"CHAUMET一贯以珠宝臻品传递情感,将心底那些含蓄的浪漫情感幻化为独特的设计,成就纪念人生特殊情感时刻的珍贵珠宝。情感隐喻的设计CHAUMET两个多世纪以来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深刻蕴意。  相似文献   

20.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3,(32):70-70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而在戏曲唱、念、打、的四功五法中,无伦何种表现都是由内向外,其神韵都是通过表演来展现剧中情节,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去传情达意,按照角色情感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手段,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求得完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