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剑峰 《时代金融》2009,(8X):53-55
本文尝试以安全管理的角度分析银行卡(含ATM机)业务存在的外部欺诈风险点,并提出防范和控制建议,希望能借此探讨,举一反三,为类似的银行业务欺诈风险,提供一些有益的安全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2.
ATM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ATM的广泛应用.利用ATM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犯罪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给各大银行带来了名誉以及利上的损害.银行卡用户更是深恶痛绝,ATM安全防范显得尤为迫切。如何保障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提高ATM安全防范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信用消费环境的日趋成熟,各银行机构纷纷采取措施,加大信用卡业务的推广力度,银行自助设备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安全防范也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银行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发布了《银行卡销售点(POS)终端规范》和《银行卡自动柜员机(ATM)终端规范》两项行业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按照《银行卡自动柜员机(ATM)终端规范》,组织人员对庆阳市金融机构的ATM机进行了安全调查。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ATM的不断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但目前的“只需据卡和密码即可完成金融业务”操作方式,不仅便利了银行卡法定持有人,同时也便利了欲实施银行卡犯罪的人,致使关于银行卡犯罪的数量日渐增多,犯罪形式更是不断翻新.为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切实强化银行对客户银行卡中钱款安全的保护,通过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由可视验代器、电动门锁及ATM机室门组成的、基于阻断盗用他人银行卡的有效装置,通过对该装置的使用,可有效地强化对银行卡实际使用者身份的确认,实现对ATM机室门的电动门锁开与否的控制,从而主动防范盗用他人银行卡行为的发生,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查找和解决海南省银行卡联网通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增强ATM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持卡人提供安全方便的支付环境,海口中心支行采取自查与抽查的方式对海南地区的金融机构与ATM进行检查。本文结合检查时发现的风险,总结了当前银行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银行卡进行非法活动,是网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应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预防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本文提出新的ATM监控录像设计方案,能够大大地提高监控的防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平 《甘肃金融》2002,(5):18-20
目前,我国银行系统通存通兑、银行卡业务、自动柜员机ATM、POS终端、同城票据实时清算已普遍应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方兴未艾,我国金融业正不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对金融安全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何小敏 《时代金融》2011,(29):23+27
随着银行卡业务在我国的普及,ATM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据调查,我国境内有近17万台ATM机,数量如此庞大的ATM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不断有利用ATM机进行盗取和盗刷银行卡的现象,对我国的ATM机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本文就针对ATM机的监控安全与防范措施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季敏  周勤 《上海金融》2001,(7):49-50
1988年12月底,由人民银行牵头、国内主要发卡银行共同成立的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兑中心,建成了银行卡异地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并投入试运行了银行卡ATM业务跨行、跨地区业务,为不同商业银行的持卡消费者在全国所有的ATM和POS机上进行结算和消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去年时候,“一卡将刷遍全国”的消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有银行卡消费都以为我国2000年底前能实现银行卡全国ATM联网通用,持卡消费不能“兼容”的现状能得到改观,但各银行ATM的互联互通在我国实施起来却并不顺畅和乐观,各地各银行的ATM目前主要还是“各自为战”,不同的卡在不同银行的ATM上仍然不能实现完全的通用,完整的ATM全国共享网仍然没有建立,虽然自1993年“金卡工程”实施以来,但由于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在促进各银行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矛盾的存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此项工作的进程陷入了联网时间一推再推的地步,因此,必须在政府的序指导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解决好各银行的利益分配问题,实现ATM的全国联网。  相似文献   

10.
随着ATM自助银行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国银行业已从实体向虚拟延伸,银行卡消费已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但ATM机仍存在着验钞、计数计额、计录户名账号、记录钞票编号等功能缺陷。银行应加强ATM营运及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改进完善ATM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创建平安银行,为全社会营造并提供一个安全、和谐、高效的金融服务环境,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在2006年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披露的信息显示,2005年我国共发生银行卡诈骗案件1835件,涉案金额6697.03万元。从犯罪手法上看,银行卡诈骗主要有以下5种常见手法:短信诈骗;利用黑客软件、网络病毒盗取客户银行卡号、密码;“网络钓鱼”,即在互联网上设立假的金融机构网站,骗取银行卡号、密码;使用高科技手段在ATM上做手脚进行诈骗;用假卡大宗购物行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林林总总的银行卡诈骗案件中,大多都是因为持卡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作为一本奉献给持卡人的读物,《中国信用卡·生活版》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些安全用卡的常识,以提高银行卡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并掌握反银行卡欺诈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ATM等自助设备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助设备在给广大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TM进行诈骗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自助设备的运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日益严峻的挑战,其安全运营已经成为银行科学管理、有效防范风险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本案情2007年10月,陈某在福建省福州市某银行营业厅通过ATM机取款,在输入银行卡密码之后恰巧手机响起,陈某转身接电话但未将银行卡从ATM机中取出.此时,在营业厅内值班保安龙某趁机将陈某银行卡中33000元人民币通过ATM机转到自己银行卡中,并在取现后逃逸.陈某发现后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相似文献   

14.
ATM是银行为方便客户小额取现、转账,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拓展银行卡业务的电子渠道,各家银行的机具布设力度都很大。与此同时,针对ATM等自助机具的高科技犯罪日益猖獗,愈演愈烈,已对银行安全经营、风险控制、公众信誉造成危害,对银行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构成威胁。如果把利用ATM自助机具进行疯狂欺诈,  相似文献   

15.
51.银行卡取现有哪几种方式?银行卡取现根据取现地点和途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境内ATM取现、境内网点取现、境外ATM取现和境外网点取现等四种。境内ATM取现是指持卡人可以凭银行卡和取现密码在发卡行或有“银联”标识的ATM上提取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银行卡发卡量的高速增长及ATM机等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的迅速普及,针对银行卡的金融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犯罪分子在ATM机等自助银行和自助设备上加装读卡器,摄像头等高科技设备来窃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和密码,然后通过克隆客户银行卡来盗取客户存款.  相似文献   

17.
孙万军 《金卡工程》2002,(11):53-55
随着银行自动柜员机(ATM)的不断推广使用,其安全防范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加强对持卡人取款行为的有效监督,防范恶意持卡人的诈骗行为,监督人为破坏ATM设备,有效制止因人为因素导致持卡人资金被盗和"克隆卡"盗取客户资金等,笔者认为银行和客户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银行ATM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和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及短信和电话转账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一、银行卡盗卡现象严重 近年来,针对不法分子利用网上银行的安全漏洞进行盗卡的现象日趋严重,银行纷纷加强网上银行安全建设,有效地防止了黑客攻击,取得了网银安全攻防战的初步胜利.但不法分子将目标转移到数量更大、应用更广的银行卡POS 刷卡和ATM取现上,利用在ATM 和POS上安装盗卡器、摄像头,盗取银行卡号和用户密码,并利用磁条卡容易被复制的缺点制作伪卡,疯狂取现和消费,严重损害用户利益和银行信誉,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银行卡盗刷的特点 不法分子的最终目的是诈骗和盗取银行卡资金,一般是通过大肆消费和恶意透支、ATM取现、网上购物和洗钱实现的。取现一般是通过ATM取现和网上洗钱变现,如果将他人银行卡资金划到个人账户,可以追查到最终资金流向,如果通过洗钱变现,需要对网上交易熟悉,交易过于频繁易于被抓获。通过ATM取现,往往是异地取现、雇用他人取现分成、通过网络邀请合伙人取现分成,不法分子本人不易被抓获。因此在ATM上的安全身份认证是不可缺少的防范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