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出于生态考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显著。这一工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农户在退耕还林(草)后能够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偿,使农户退耕后收入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补偿是有一定期限的。为了使退耕的土地不会出现复耕,培养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是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对成都市周边地区退耕农户的调查,探索能够使农户收入有效增加的方式,并总结出农户在退耕后的自我发展模式主要有分散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两种。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这两种模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冀北山区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北山区是我国环境脆弱与贫困并存的区域,在此地区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区域内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中日共建"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区为例,通过在项目区入户调查,分析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得出初步的结论:在生态建设项目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禁牧等措施,限制了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加大对项目区农户的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等,改变项目区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以及养殖方式,能够提高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随着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户的非农业就业收入、林业收入有所增加;生态补偿性收入在农户的收入中占据很大比重,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是维护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2017,(4):106-1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就业取向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农户倾向于从事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而中等收入农户倾向于外出务工,差异的产生与人群组间的内在特征有关;此外,工程暂且无法吸引退耕村非退耕户从事非农就业,带动效应不显著;最后,项目的脱贫效果随贫困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而言,脱贫效果显著。尽管农户增收主要来源于退耕补贴,但考虑其生态保护效应、非农就业促进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以及扶贫效应,退耕还林工程应当予以持续。在此过程中,如何促使退耕户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避免退耕户复垦是制度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中政府与农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的关键是形成对退耕农户的投资激励,提升退耕农户的收入水平。并构建了退耕还林中政府与农户的“委托——激励”模型,然后对我国农户退耕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激励和引导农户,从而推进我国退耕还林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补偿标准,文章以黔江区耕地产出为依据,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利用单位面积退耕还林水源涵养量的机会成本的空间分布模拟出水源涵养供给曲线。结果表明:实施生态补偿可以激励农户自愿退耕,随补偿价格的提高,退耕比例以及所能提供的水源涵养量均可显著提高。政策规定的补偿水平下仅能使2.50%的退耕土地得到的补偿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相应的退耕还林地提供的水源涵养量仅为4.087 3×10~6 m~3。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本文利用农户的面板数据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短期影响。分析了退耕还林强度、工程参与程度、村参与工程的时间对样本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工程参与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关系;(2)如果在村级早一年实施工程,则人均年收入提高17.37%;(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消除贫困的影响尚考虑不足。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采用2012年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政府强制推动的背景下,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政策认知及政策执行力度是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主导因素,退耕还林净效用、家庭禀赋的作用弱化。其中:①政府强制参与将导致农户抵制;被征求过意见、了解补偿政策、知道退耕还林目的和按时收到补偿款的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强。②土地机会成本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几乎没有影响,但土地机会成本上升、造林营林成本高,削弱了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同时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的负向作用不容忽视。③林木及林地产权收益的正向作用显著,经济补偿、林业收益、结构调整收益的影响未能得到证实。④以种植业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弱。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政策规定对退耕农户补贴8年.由于补贴8年的承诺即将到期,政府下一步如何行动直接决定了广大退耕农户的行为选择.在过去的几年中,退耕补贴对农户收入、生活的影响如何,这成为下一期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通过对山西临县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到退耕补贴在退耕户的家庭收入中占到很大的比重.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有必要延续以前的补贴措施,但补贴的方式应该发生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国内外在退耕还生态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对退耕还林(草)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综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我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退耕初期不同类型农户响应退耕还林政策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根据农户劳动力和耕地数量,可以将农户分为年轻多地型、年轻少地型、年老多地型和年老少地型;(2)四类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积极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年老多地型农户>年轻少地型农户>年轻多地型农户>年老少地型农户;(3)耕地面积是影响各类农户退耕决策最显著因子,而农户年龄是农户退耕决策影响力最大因子。研究结论:影响各类农户退耕决策的因素存在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辅助政策有助于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表明,退耕区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农民对补偿水平、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普遍偏低。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热情,导致复耕、后续产业参与度不高和工程进展缓慢等问题,不利于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为此,在比较视角下构建退耕农村地区的经济福利函数,用影响农户经济福利的比较因素造成的效用变化率度量福利损失,分析这种收入与满意度背离的内在机制,并以陕西省为例,采用二步聚类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实证测算退耕农村地区的福利损失。文中考虑的比较因素包括退耕区农村当前收入水平与过去的比较(习惯性比较)、退耕区农村与城市收入水平的比较(城乡比较)和退耕区农村与非退耕区农村收入水平的比较(乡乡比较)。结果表明,和非退耕区相比,退耕区农村收入水平普遍更低,城乡收入差距更大;习惯性比较促进福利改进,城乡比较和乡乡比较阻碍福利改进,并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12,32(6)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根据2011年准格尔旗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探讨了4户典型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牧系统能值变化。研究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耦合作用下,农户耕作面积普遍减少,大部分农户的放牧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农牧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减少,而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辅助能明显增加;农户农牧系统转变的潜在问题是农牧产品竞争力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根据2011年准格尔旗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探讨了4户典型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牧系统能值变化。研究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耦合作用下,农户耕作面积普遍减少,大部分农户的放牧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农牧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减少,而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辅助能明显增加;农户农牧系统转变的潜在问题是农牧产品竞争力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14.
论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着重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稳定生计问题.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补偿,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长期以来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然而,中国的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沙漠化进一步恶化。该研究目的旨在从林农户视角调查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基于对171林农户的调研,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对其愿意接受补贴,从事生态环境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4%的林农户愿意接受补贴,从事生态环境生产。但是,补贴高达每年每公顷6033元。计量结果进一步揭示,受教育程度越高、距离城市越远、农业收入较高,其索要的生态补贴就越高。与此相反,部分在自己地上劳作的农户和农地面积较大的农户,其索要的生态补贴就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的一项规模浩大的生态工程.其实施后的经济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工程实施后对农户的收入结构产生的影响,论证了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煤炭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模式的研究对于推进生态补偿实施、寻找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典型县神木县为例,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方法对192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富集区农户选择生态补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更偏好于选择稳定的政策补偿模式和更高额度的现金补偿模式,其中47.9%的农户选择政策补偿,35.9%的农户选择现金补偿,11.5%的农户选择技术(智力)补偿,另有4.7%的受访农户希望得到机会补偿;影响农户选择政策补偿模式的因素是常驻家庭人口、技能和人口规模,影响农户选择现金补偿模式的因素有位置、距县中心的远近和技能。文末对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为煤炭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难点就是补偿标准的确定。国内外实践及研究进展表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最低应能弥补农户机会成本,对成本的充分补偿还应包括环境服务的提供成本或实施成本,出于公平考虑则应纳入生态服务价值补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测算、纳入利益相关者意愿的补偿标准制定和竞标机制实践、基于退耕还林环境价值评估的生态价值补偿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以野外综合调查分析为基础,对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退耕与禁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退耕还林(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项目整合:将现行的退耕还林(草)等有关生态的项目整合在一起,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农牧民稳定地越过温饱水平,以保障有关生态项目的成功实施并长久发挥效益;3.在计划与验收标准的制定以及补偿政策等方面,需进一步深化、细化,不能政策上把“穷人束缚在穷地方”;4.在景观或更小尺度上须做到”因地制宜”;5.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及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工作;6.完善管理,强化干部考核。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发展目的、期望和发展中的问题对"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公司+农户"模式具有模式本身的固有矛盾,其制度设计决定了这个模式是不成功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能够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克服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应该选择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