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了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细分农业和制造业的行业比较优势,发现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与其要素禀赋密切相关.但近几年来东亚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贸易结构正逐渐转变为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贸易互补指数测算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发现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中国与东盟总体上呈互补关系,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总体上呈竞争互补关系,而日本与韩国为竞争关系.最后,为深入考察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本文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认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重工业产品的出口趋同态势日趋明显,双方在争夺世界市场中竞争激烈,但整体上中国与东盟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史智宇 《财经研究》2003,29(9):75-80
本文运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80年代中期以来到90年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东亚产业结构由垂直向水平的整体性演进态势与东亚各经济体人均GDP的提高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制约我国与东亚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8,(3):171-186
本文利用包含中国不同区域的跨国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供给与需求的双重视角考察在参与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的过程中,中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它们与亚太各经济体的增加值互动关系,并从增加值绩效角度分析中国各区域参与NVC和GVC的增加值收益。基于对包括中国不同区域在内的亚太各区域出口增加值构成的完全分解,本文发现中国各区域在增加值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向极性";同时,中国内陆对沿海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的"礼尚往来"特征显著,沿海地区则对美国和日本而非对内陆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具有更为明显的"礼尚往来"特征。在参与价值链的增加值收益上,NVC高于GVC;在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内陆区域基本都高于沿海区域,而在参与G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则是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中国各区域参与价值链带来的增加值收益大部分来自参与本区域价值链;参与NVC以及GVC对中国各地区带来的增加值收益特征呈现与增加值供求特征的高度契合性,表明紧密的增加值供求关系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5.
戴维 《时代经贸》2013,(20):4-5
本文以中美贸易、中国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贸易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基于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以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作为贸易大三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美国、东亚主要经济体之间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化及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导致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同时也造就了两个经济体各自的优势产业.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及贸易结合度等综合分析双边的互补性产业,并为双边贸易的开展和实现互利共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目的是:(1)讨论当存在产业内贸易时,三个通常用来衡量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指标之间的关系;(2)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几个经济体中制造业活动的转移和重组。结果显示,制造业活动已经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对于低技术劳动密集的产业(例如,SITC82,83,84和85),这种转移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产生了产业间贸易。然而,对于更复杂的技术密集产品(例如:SITC72和SITC87),生产过程已被分成很多模块,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这种制造方式的重组是基于规模经济效应,而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8.
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与否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状况密切相关,本文在分析了东亚地区贸易总量的基础上,阐述了主要经济体贸易依存度,进而分析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状况和产业内贸易,最终从贸易角度分析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东亚金融危机已历半年,使许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增长骤然失速。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已非整个地区的经济关系出了问题。东亚在近20—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形成了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从区域产业结构角度看,其要点至少有三,一是各经济体内部以政府主导的资源倾斜配置,形成了部分产业突出发展的倾斜型产业结构;二是各经济体之间逐步形成梯次递推的产业转移链(日本→“四小龙”→印尼、马、菲、泰等“老东盟”→印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淘汰而非技术淘汰,即生产成本变化使产品竞争力下降,迫使生产过程在基本保持原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国钧 《经济学》2006,5(2):551-578
本文的目的是:(1)讨论当存在产业内贸易时,三个通常用来衡量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指标之间的关系;(2)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几个经济体中制造业活动的转移和重组。结果显示,制造业活动已经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对于低技术劳动密集的产业(例如,SITC82,83,84和85),这种转移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产生了产业间贸易。然而,对于更复杂的技术密集产品(例如:SITC72和SITC87),生产过程已被分成很多模块,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这种制造方式的重组是基于规模经济效应,而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vents in 2018 was the China-U.S. “trade war.” With China’s growing role in the worldwide economy and geopolitical impacts, the United States has labeled China as a strategy competitor. This notes briefly introduce the six articles covered in the volume. We highlight the causes and possible economic conseq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Japan, the Europe, and even East Asian countries lik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2.
封旭红 《现代财经》2006,26(6):68-71
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从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看,根据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别进行的统计分析,服务贸易提供方式的不同与我国具体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Trade policy in East Asia has switched from non-discriminatory unilateral liberalization, reinforced by General Agreements on Tariffs and Trade/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TT/WTO) commitments, to discriminatory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 The paper surveys the FTA activity of the major regional players: China, the ASEAN countri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It concludes that emerging FTAs are weak and partial. A hub-and-spoke pattern of dirty FTAs will not driv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r further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Rather, it could be a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integration – especially i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weakens further. At the same time, FTA activity is distracting attention from the WTO, and, more fundamentally, from unilateral liberalization and domestic structural reforms. Hence, East Asian trade policies need to be rebalanced, with better-quality FTAs and more focus on the WTO. Howeve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WTO and FTAs is a fresh spurt of unilateral liber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reform outside trade negotiations.  相似文献   

14.
李杰  庞皓 《财经科学》2011,(6):110-117
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理论上并不会对真实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真正危害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随着贸易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利用EGARCH模型估计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方法检验了贸易开放度、贸易结构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关系。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具有负向的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化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具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上指出,传统计算贸易要素含量的方法不适用于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提出了区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改进计算方法。通过传统方法计算中国制造业1997年、2002年和2007年贸易的要素含量,发现中国的要素贸易情况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并且贸易开放后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熟练工人密集度显著提高。用区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方法计算2002年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发现加工贸易企业与非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技术差异很大,忽略中间产品贸易的传统计算方法会造成中国制造业要素净出口的严重高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对外贸易的发展之路仍很漫长。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干扰和阻碍,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难以回避且需要谨慎处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对外贸易摩擦,并有效跨越贸易壁垒,进而实现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从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入手分析了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接着提出构建和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并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有效应对并跨越频繁遭遇的贸易壁垒,进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1)从1987—2006年,中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则出现了明显的恶化。(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3)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低技术产品大的出口份额、中技术产品大的进口份额以及中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均衡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贸易开放对我国国内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市场竞争与国际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行业成本加成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在高竞争性行业对成本加成具有正向的促进效应,而在低竞争性行业具有相反的效应;出口贸易对国内行业的成本加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顺差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贸易顺差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及东亚诸国对华产业转移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其实质是我国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由此引发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首先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总体在中亚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中亚国家的一些主要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后,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与中亚国家进口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总体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低,但在主要农产品贸易中互补性较强且贸易结合度紧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