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上市公司2000~200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应以引入QFII为契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治理的优化和企业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玉洁 《时代经贸》2011,(10):126-126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凭其所持有股权介入上市公司治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绩效,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获利,这使得机构投资者成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大意义入手,指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和障碍,并在此基础对如何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并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构投资发展政策和措施,机构投资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的作用受到质疑。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采用监督绝对净收益的标准,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决策情况。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会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进程、机构投资者与薪酬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3—2010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市场化进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激励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绩效敏感性显著正相关;市场化进程是影响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市场化进程相对较快的地区,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绩效敏感性起到促进作用;在市场化进程较慢的地区,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高管薪酬—绩效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但是,其积极治理效应的发挥受到市场化进程因素的限制。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解决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还要相应改善其所处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亦有不同。本文以2007—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依据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或者潜在的商业关系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现金分红是否是异质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中介变量。研究表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创造作用,使上市公司绩效提升,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导致上市公司绩效降低;我国现行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有可能对现金资源不充足的上市公司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财经》2015,(8):57-69
本文从独立性和稳定性交叉视角检验了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时,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稳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稳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独立性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能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且其投资的稳定性标志着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监管部门应鼓励发展独立机构投资者,并引导其进行稳定投资。  相似文献   

9.
股东积极主义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及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及绩效影响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度和维度,相关理论也日趋成熟。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加之国内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国内上市公司尚处于股份有限公司初级阶段的特点,国外成熟的理论尚不能完全适合于中国情况,尤其是对特定行业和特定地区而言。中国各经济区上市公司发展水平迥异。公司治理和业绩表现大相径庭。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公司决策、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分析尚不深入,尤其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wind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机构投资者的傲东积极主义’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与控股集中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代理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上述治理环境,以控制权结构为研究载体,利用2005—2008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在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机构制衡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制衡效应在非国有公司更为突出;(2)在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但在非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持股对国有公司的倒U绩效影响受制于公司控股集中度,随着控股股东控股比例提高,机构持股的边际效应增大。本文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公司控制权结构对于机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公司内在环境的治理是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新兴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1104家A股上市公司为例,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内生性问题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总体而言有助于促进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绩效;但是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企业财务绩效提升中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具体而言,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并未发现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机构投资者能够改善企业治理效果,进而积极影响企业绩效,但该类研究都是基于成熟企业情境,未考虑新创企业情境的特殊性。基于新创企业研究情境,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从战略决策视角探讨机构投资者、创业导向及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显著抑制企业创业导向;创业导向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创业导向在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环境动态性不仅负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还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在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吴国鼎  鲁桐 《经济论坛》2013,(12):100-103
以2012年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偏低,而在创业板这一比例比中小板要高.机构持股比例高的企业的公司治理得分也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成正比例.为使机构投资者更好地参与公司治理,应该采取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展参与公司治理深度和广度、改变参与公司治理方式、完善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相关法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8-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探索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同时发挥监督治理效应与纾困治理效应,通过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进而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在控制潜在内生性影响以及一系列稳健性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探讨影响路径发现,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同样,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缓解内源融资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进一步考虑外部信息环境的作用,发现良好的信息环境更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缓解企业内部融资,降低代理成本,最终优化企业投资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在非国有企业中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机构投资者治理效力的研究,为更好的探寻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路径与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志国  耿玉新 《经济纵横》2005,(12):74-75,73
本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上市公司主体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约束与激励机制残缺和股权结构复杂是企业经营绩效低下的主要根源。同时,提出国有股东退出、增加法人与职工持股、主银行模式和引进机构投资者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构股东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公司治理,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讨论热点之一。机构投资者是否参与公司治理,主要取决于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动力介入公司治理,并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机构投资者本身参与能力、管理体制、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机构投资者间的个体差异等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促进被投资企业的绩效,但也需要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7.
闫菲 《经济论坛》2010,(11):202-205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面临一个转折点。在全流通时代,机构投资者作为流通股的主要持有者,在参与上市治理方面更加具有动力和能力。本文基于股改完成的大背景,在解决互为因果内生性问题后,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绩效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深度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绩效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司异质性、在职消费与机构投资者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实证检验了在代理成本不同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降低管理层在职消费,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同时,管理层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这一负相关关系同样在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而且在代理成本不同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外部机构投资者能否对传统内部治理机制产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体上市公司样本以及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样本的经验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并未因为机构投资者的出现而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主义行为也未能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机构投资者在干预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并没有和它们的国外同行一样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理理论,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增加R&D投入、追求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结论显示,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机构持股能够激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上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公司治理的机制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对公司的经营运作发挥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