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包容性增长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的和谐共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于包容性增长的税收功能定位是:充分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消除普通民众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及分享经济成果的税收障碍;提升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税收增长质量。我国现行税制由于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优惠政策偏颇、营商税务环境不适宜,阻碍了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推进税收制度创新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路径是:大幅降低一般商品和服务的流转税率,降低间接税比重、提升直接税比重,以优化税制结构;以有效激励普通民众创业和就业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优化税收优惠政策设计;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适宜的营商税务环境。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发展是人类在反思过去发展方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包容性发展主张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十分契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可持续社区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促进包容性发展以加强可持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决不是一个简单借用的概念,而是赋予新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包容性增长是在继承已有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与时俱进"特点。包容性增长内涵可以从"天地人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包容性增长需要在包容、和谐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目的,凝聚中国式智慧。  相似文献   

4.
2009年10月出版的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Jesus Fellpe所著《包容性增长、充分就业与结构转变——发展中的亚洲政策及启示》一书提出,结构转变(资源在各部门的重新配置,更加多元化、高质化的生产及出口)是亚洲确保持续快速发展势头的关键,而快速的结构转变却常带来高失业率。有鉴于此,该书详细阐释了“包容性增长”这一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5.
李凯歌 《全国商情》2013,(13):26-28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本文在深刻阐释包容性增长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有效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本文在深刻阐释包容性增长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有效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理念和模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同时包容性增长也对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依据包容性增长和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的相关理论,对安徽省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境,并提出了如何实现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发展包括包容性收入增长,即让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应当用科学社会主义新视野来探讨包容性收入增长问题。马克思的包容性收入增长思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是对收入差距存在包容的过程,也是个人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过程,而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现包容性收入增长。本文从马克思包容性收入增长思想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内面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失衡的困境, “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论得到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缘起背景、内涵框架、测评方法、实现路径、理论意义、行业运用及其与“科学发展观”关系等视角总结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成果,并对该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析,发现目前该研究仍处于概念性框架阶段,规范的实证研究较少,不管是理论要素的区分还是应用层面的评价构建都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经济问题本身就是综合的,客观上存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指引中国人民在短短25年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但同时也凸现出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全面落实证实了综观经济理论,也为综观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2020年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是人类包容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初步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原因;但理念要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正是由于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不断地自我扬弃,中国70年的经济实践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正是中国经济70年巨大的发展,才为实现包容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潜质,使中国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得以落实。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从微观层面激发扶贫者与帮扶者的内在动力,是中国包容性发展实现的个体层面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强调了科学发展观沣重资源配置效率、收人分配公平以及倡导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内核。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稀缺概念、价值伦理维度、增长约束囚素等方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提卅的挑战。最后,结合新的历史时代背景,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领域进一步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发展观提出,发展是所有人的发展,在发展权利的拥有、发展机会的享有和发展成果的享用等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义在于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社会保障。包容性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福利需求的满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价值追求相契合,这为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提供了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当中,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深刻领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与和谐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基于机会平等,公平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关注弱势群体的新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突出的问题。建立以居住地登记的城乡统一户籍制度,扩大农村土地发展权;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城乡良性互动机制,整合要素禀赋;关注农民弱势群体,才能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运用知识图谱这种可视化工具,构建模型共被引网络,对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化脉络进行分析;接着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化脉络进行模式分析,揭示出经济增长模型的包容式演化模式.最后根据共生理论,从经济增长中各行为主体收入分配的角度建立日本经济增长模型,对日本1955-2005年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共生理论模型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包容式演化的新进展,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而传统型社会政策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政治前提,忽视了社会政策的民主化,只把提供福利当作社会政策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发展的宗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的影响,减少贫困、社会保护、增强生存能力以及对抗社会排斥都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合理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其增加人的可行能力为目的,使社会政策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