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最近,参加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印度和中国联合举办的理论研讨会,主要议题是"包容性增长"。从理论上讲,"包容性增长"的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平等的发展机会,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防冲击的安全网;"包容性增长"的目的是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由全体人民享有。最近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这很容易成为共识。因此,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倡导包容性增长须去经济增长的GDP化;践行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强化包容性增长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包容性增长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包容性增长需要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高校学生工作包容性发展的定义与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高校资源分配的规律,认为高校弱势群体是学生工作包容性发展所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包容性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公平和效率产生巨大影响,为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是提高农村地区包容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7)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 2018),基于包容性创业理论,研究了互联网应用对农民创业包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不仅促进了农民创业,而且通过促进创业机会均等化,提升了农民创业的包容性。具体而言,对比城乡创业者,互联网应用对农民创业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比农村不同群体创业者,互联网应用对农村弱势群体创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比不同区域农民创业者,互联网应用对西部地区农民创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此外,从能力视角验证了互联网应用通过增强农民的创业资源提升农民创业包容性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本文在深刻阐释包容性增长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有效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凯歌 《全国商情》2013,(13):26-28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这些都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本文在深刻阐释包容性增长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以有效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理念已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导理念。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实现我国农业包容性增长的组织途径,其发展必然备受关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关键要用包容性增长理念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要从设立制度、政府扶持制度、社员救济制度、监督审计制度、社区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对合作社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对于中国而言,决不是一个简单借用的概念,而是赋予新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包容性增长是在继承已有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与时俱进"特点。包容性增长内涵可以从"天地人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包容性增长需要在包容、和谐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目的,凝聚中国式智慧。  相似文献   

9.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要实现贵州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认清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要采取新的对策措施,统筹贵州城乡发展的目标,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最大限度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历史基础和制度体系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差异性社会"阶段,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三大潮流进一步强化了差异性社会的现实。在此背景下,"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公平、亦更具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本文简要阐述了"包容性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其内涵及概念演化过程,分析了"包容性发展"的时代价值,最后从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之需、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赖于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组织结构与服务体系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的组织与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农村金融的落后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之一.为此,应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瓶颈制约和症结,并有的放矢地提出破解路径,以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成城乡交通运输二元化结构的深层原因是城乡运输需求差异,而它又源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文章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把运输看成是产出要素,讨论了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其要点是要推动农村交通运输不断发展,实质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各地区城乡交通运输发展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2000—2010年间国家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增长性贫困"现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度因素、收入再分配水平、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供给失衡等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采取措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是最有效地规避"增长性贫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城市建设,是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统一体。两者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网络化城市建设的成败。该文以嘉兴市为例,阐释了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城市建设的内涵,论述了城乡一体化对网络化城市建设的支撑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二元生产系数、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看,我国的二元结构依然明显,迫切需要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变革为二元结构服务的制度体系,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同时保证城乡居民对资源获利机会的均等。其次,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符合农村资源禀赋的涉农企业,实现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实施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基础设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需要总结分析各地的实践做法,分析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计策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长期制约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极度膨胀,城镇建设用地的紧张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的城乡二元土地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成都和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宅基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本文通过比较在地票交易制度下成渝两地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背景、流转方式、交易成本等环节,分析成渝两地在农村宅基地流转过程中的经验和弊端,希望为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的健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彻底破除由政府设置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从现在起,就要着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促进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在这一过程中,其绩效如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及其所采取的政策的力度。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79—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阻碍农村经济增长,城镇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为此,应改变农村金融发展指导思想,逐步走以“功能观”为指导思想的金融发展路径。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