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利用武汉城市圈2001—2012年39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对城市圈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算,并结合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提出了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本、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7%、17.68%、62.18%,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且暂时很难被资金和劳动有效替代;2城市圈各县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为50.36%,最低仅为0.66%;3按照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可将城市圈建设用地划分为优先供给区、重点供给区、适度供给区、内涵挖潜区四个管控区;4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可在管控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两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1+8)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86.73万人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是中部崛起的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综合实力强,发展优势突出,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用外商投资已经成为了武汉城市圈想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途径.分析了现行外商投资准入制度的不足;提出要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和水平,应当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投资准入制度,找出现行武汉城市圈投资准入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从投资主体,审批流程,政策法规等方面逐步完善武汉城市圈外商投资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武汉建设航运中心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城市产业集聚,为城市圈的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武汉新港作为航运中心和城市物流中心,目前既承受着长江经济带港口城市的压力,又面临着内部资源整合、港区建设、航运服务业发展等问题,处在"区域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高地"、"洼地"、"园区经济"应是其区域经济竞争发展要积极探索的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整个湖北省都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一个契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对武汉城市圈“1+8”共九个城市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武汉城市圈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认识武汉城市圈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一中  曹裕 《经济地理》2011,31(8):1375-1380
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赋存状况也是重要的制约条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还要重视系统压力状态的调节和系统反馈能力建设。研究也表明,PSR评价指标体系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提出了建设"武汉8+1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在武汉及周近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2007年武汉城市圈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9.
宋鸿  龙丹  柯尊礼 《当代经济》2009,(22):102-103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市圈内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本架构与模式,从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区域环保合作理论和区域环境共同治理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保合作的制度创新分析框架;其次,结合武汉城市圈环保共同合作的案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环保体制机制方面的现实问题;然后,在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下从不同层面、不同合作形式和不同合作主体等多方位,对武汉城市圈环保合作的组织构建和制度创新作了深入思考,为城市圈环保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武汉城市圈各城市1999—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后显示:2008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态足迹差异较大,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虽然1999—2008年各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5~2009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得出结论:(1)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5~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从空间变化特征上看,由于受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苏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杨东朗  安晓丽 《经济地理》2007,27(3):470-475
为综合评价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文章分析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并将其与国家城市土地用地标准进行比较;选取了18个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包括西安市),提取15个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准确定位了西安市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针对西安市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潜力分值,从而确定潜力级别;最后,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构建黑龙江省农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2007年各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同时计算评价结果协调度和准则层因子贡献率,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西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其整体协调性较好;哈尔滨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仅次于鸡西市,但整体协调性不高;齐齐哈尔、七台河与黑河三市的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其余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差距不大,但制约农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各有侧重。最后,依据农业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各地市农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归并,针对各类地区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农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各乡镇、街道1949~2002年户籍人口统计资料,对武汉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现状、市内城市化差异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1949~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曲折缓慢,武汉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就业水平,城区与郊区之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变"在控制中发展"为"发展中控制"是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建设中武汉市工业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该地区在环保、节能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龙头”——武汉市1985~2007年的环境状况、单位工业产值能耗、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武汉市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环境水平和能耗状况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改善;武汉市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质量不高;外商直接投资对武汉工业的知识溢出水平很低;武汉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国际“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城镇用地空间演化与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分析鱼岳镇城镇用地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城镇用地呈快速上升趋势,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同时存在城镇用地转变为其他类型用地的自我调节现象,反映了城镇用地发展中自组织与被组织的过程。城镇用地扩展来源中的不同地类在空间分布与景观格局上存在较大差异,被占用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斑块破碎度明显小于其他地类,新增城镇用地与减少城镇用地的动态变化,更多体现了一种有序扩张和无序缩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China: 1996-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wadays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seri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ncreasing land demand in Chuzhou City.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lso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progress in this area.Because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localization,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have formed characteristic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Chuzhou City.Based on the data of land use modification of Chuzhou City from 1996 to 2005 and adopt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this paper studies quantitatively the temporal divis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is method can reveal the law of the variation; (2)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increasing diversification,evenness and heterogeneity; (3) the intensity of change in land use from 1996 to 2005 in the city appeared in the sequence: grass land〉traffic land〉garden land〉virgin land〉forest land〉industrial and residential land〉cultivated land〉other agricultural land〉water facility land; (4) 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the relativ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from 1996 to 2005.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and finally propos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