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农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参与人,其认知会影响到改革中制度效率的发挥。该文重点分析了成都市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户的产权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农户对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具有不同的认知,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分析了农户产权认知中存在农地集体所有观念淡薄、承包经营权认知不清、产权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以及欲实现农地抵押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户产权认知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安徽省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民关于现行土地承包制度、未来农地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的认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农地制度改革应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民主权利;改革过程应努力避免农户之间利益分配出现剧烈的变动;农地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应集中于农地的征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条件的制约下采取何种农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在此三次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共同决定着农业资源的配置与效率。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农地制度出现新的需求。本文在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农地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的农地制度基本稳定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这种土地制度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农地制度也暴露出它的一些缺陷与不足,需要采取对策,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农地制度改革的演变情况、改革的绩效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农地制度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变迁过程,一方面实现了总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制度体系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日本农地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鲜明性、系统性、互补性、动态性.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化及其特点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应该明确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保证农地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协调;保证农地制度的灵活性,使其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面临的两难抉择.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与其说是尝试不同的制度安排过程,不如说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过程.现行农地制度中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农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的高昂土地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农地规模经营的关键因素。土地成本可以理解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中发生的制度变迁成本,需要实现制度化的合理分担。在农地流转中,应坚持市场主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完善土地经营权人先行承担土地成本的法律制度。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农地流转和风险防范补贴制度,对土地经营权人进行适当补偿,以实现土地成本的社会分摊。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面对入世后世界农业的冲击和挑战,改革现有的农地制度,提高农地产出率及农产品商品率,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人士提出的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我国目前农地制度创新的理性模式是:集体所有制下的租地农场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明亮 《农村经济》2012,(6):37-40
本文在对关于土地调整的相关农地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以土地调整为线索的自发性农地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农民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形成多元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民的利益状况,尊重其自主选择权,而非仅仅追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1.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分析层面的农地流转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流转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自发性土地制度变迁。但相关制度的滞后性等缺陷阻碍了流转的顺利进展。制度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有效制度能够产生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无效制度阻碍经济增长。从制度视角对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农地流转障碍、制度创新和农民与农地流转创新进行综述,以期对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而言,农地可分为一般农地与城郊农地,农地制度亦包含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两个层面上的含义。本文以一般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两个层面"分分合合"的变迁历程。研究认为,影响决策者在所有制形式上变革的因素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现实因素,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城镇化有序进行、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等,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所作的权衡。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农地所有制形式还是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决策者更加注重将自身的目标与农民的诉求相结合,寻求制度变迁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推断,在当前阶段,由于农地国有或者私有与中央政府和农民的目标都不吻合,因此,农地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可能性不大,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应该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到"合"。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一个较清晰的路径,即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演进;(2)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源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即弹性的中央政策制定、渐进式的地方实施以及具有学习效应的农户认知三者的有机互动,并体现出制度变迁的"共生演化"特征及其蕴含的"适应性效率";(3)新制度经济学是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变迁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的静态性以及国家理论的缺乏,难以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制度变迁给出一般化的解释。研究结论:基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整合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工具,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一个真正动态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三权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构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该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单回顾,针对目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人格化改革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三权分离"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想,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实现了农地产权在公有制范畴内的人格化改革,从而有望促进农村土地加速流转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变迁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且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在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安排下,克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有缺陷,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从农地流转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后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弥补了农地小规模的不足、促进了农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农地流转形式的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必要的,通过农地流转带来土地的适度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立农地私有产权制度的初期,俄罗斯农业绩效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而后俄罗斯通过构建农地流转制度,使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规模得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农业的绩效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选取中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路径及绩效进行比较,并提出我国在既有的农地产权制度下成本最小的制度完善模式是建构农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地流转制度发展至今近40年,其制度绩效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鲜有针对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方法]文章根据农民的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采用农民的非农收入与家庭收入占比数据作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制度指标,并对该指标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VAR检验。[结果]据脉冲响应分析,在农地流转制度产生初期就会对农业产值产生正向冲击,其影响路径呈现出先是逐渐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一个倒"U"形的发展态势;随后采用方差分解的方式发现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作用滞后于农地流转制度发生的时间,但是正向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环境,坚持农地流转制度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与农地使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亚荣  刘安然 《中国农史》2006,25(3):127-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经历了丰富的变迁历程。农地使用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农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作为农地使用的主要方式,目前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从推进农地配置的市场化、使用方式多样化、促进农地流转、扩展农地使用权的权能、加强保护等方面改革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