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并且研究了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两权分离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第一大股东与债务期限结构的负相关关系,却加剧了两权分离度与债务期限结构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治理环境、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股权融资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6年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两权分离、治理环境和终极人性质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程度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否受治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上述治理环境与股权融资成本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是否与终极控制人性质有关。研究发现,(1)两权分离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正相关,而现金流权与股权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2)治理环境本身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且治理环境的显著改善能弱化两权分离对股权融资成本的负面影响。(3)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较低,且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治理环境对股权融资成本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是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升级的不竭动力,运用数理模型刻画其对集群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有待深化。鉴于已有理论文献中“集群双寡头”假设的局限性,考虑在多个龙头企业独立创新、多个跟随企业模仿创新的集群中,构建Stackelberg产量决策博弈模型,分析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技术创新投入等因素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效益的影响,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龙头企业创新效益与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以及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均呈负相关关系;跟随企业创新效益与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的相关性取决于其技术创新效率与其他跟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当其技术创新效率相对于其他跟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小时,该跟随企业创新效益与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负相关,反之正相关;跟随企业创新效益与其他跟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性取决于集群各企业的创新效率、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龙头企业数量、跟随企业数量多方因素,技术溢出差异度、技术溢出、自身技术创新效率越大,跟随企业创新效益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概率越高,其他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越高,两者负相关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值得深思。多方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提升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文章主要从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从四方面指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难题,最终提出相应建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在于企业内部,而且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与辅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374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3年年度报表相关数据为样本,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对股东,对政府、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对员工的责任与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两权分离与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通过对1154家上市公司长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引致利益侵占,显著降低了IPO长期回报率。然而,在政府控股公司中,两权分离并未显著降低公司IPO长期回报。实际上,政府控股公司的两权分离有助于减少资金占用、增加股利分配、降低关联交易,也能减轻社会性负担和降低经理人代理成本。可见,在政府控股企业中,两权分离有助于减少政治干预,约束攫取之手,提升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俞红海 《南方经济》2012,(11):55-66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字塔持股结构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结构.在该种结构下,终极控股股东实现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达到了以少控多的效果.但终极控股股东的目的是否仅限于此?文章将分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自金字塔结构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该结构下股东的一些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邵春燕 《山东经济》2010,26(5):70-76
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1862个非均衡样本为对象,对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影响企业盈余质量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影响企业盈余质量的动机是股东间利益冲突,其前提是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广泛存在。终极控制股东股权投资成本的差异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研究还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性质及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均影响企业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7-2012年中国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依托社会情感财富理论,探究了家族涉入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环境不确定性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家族在所有权层、治理层的涉入程度与技术创新投入及产出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当家族企业面临较高的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时,这种负相关关系会减弱。这表明家族涉入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会依具体情境发生变化,当面临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家族会权衡社会情感财富和未来长远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仝凡  王世进 《科技和产业》2023,23(12):22-28
以2015—2020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U”形关系,并且环境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路径影响企业价值,即技术创新在两者关系中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作用。进一步选取产权性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产权性质在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中的价值效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对非国有企业价值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苏晓华  谢志敏  夏燕 《南方经济》2015,33(12):40-54
技术多元化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在探讨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过程中,现有文献忽视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关联对于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采用了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关联在技术多元化提升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中的作用。最终发现:技术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在两者之间承担中介角色,但是过高的技术多元化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关联性会加强技术多元化对绩效的正效应,这种调节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发挥作用。本研究的结论为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企业采取合理的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动态视角,深入探究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关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及时性和滞后性。具体通过构建由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二者交互匹配与企业绩效四个变量组成的SVAR模型,通过检验表明不同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与因果关系。进一步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法,深入剖析不同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绩效在短期内受自身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却产生滞后与深远的正向效应,而二者交互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长期来看,三者分别对企业绩效产生动态、持续的正向效应,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分别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趋于一致,确保二者协调、有效匹配,共同带动企业绩效的持久、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7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探讨了金融发展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而金融发展并没有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调节效应方面,金融发展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还进行了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和企业性质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把握环境规制强度、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机制体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性理论以及声誉机制理论,运用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精准扶贫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探究媒体关注度在精准扶贫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精准扶贫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媒体关注度在精准扶贫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只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拓展发现,成长能力对精准扶贫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即成长能力越好,精准扶贫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弱,成长能力越弱,精准扶贫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强。研究成果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对理解媒体聚焦下精准扶贫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点研究了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服务创新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在拟定知识吸收能力和服务创新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1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吸收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知识应用对知识吸收过程具有显著影响,服务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创新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企业研发支出可以反映其研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分析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与政府资源支持对科技民企研发支出总规模和各阶段规模的影响,有助于明晰市场和制度因素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效果.对中小板297家高科技民企的检验表明:技术创新价值对企业资本性和费用性研发支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财政补贴显著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价值分别与资本性和费用性研发支出的正向关系,且对前者的调节效应大于对后者的调节效应;税收激励对技术创新价值与资本性和费用性研发支出关系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财政补贴对高科技民企的研发支出规模有更好的驱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欧阳萍  许跃辉 《乡镇经济》2009,25(7):98-102,97
以家族为基础成长起来的我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产权革新阶段,由产权引发的治理结构问题在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文章首先对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归纳分析;然后基于委托代理论,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家族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家族化面临的问题,说明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家族企业沿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路径变迁,并最终过渡到由支薪经理所支配的现代股份公司。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的创新投入实现技术突破。而资金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推进社会资本投资,也要政府做好政策与资金的引导工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2015—2019年的数据来分析政府补贴、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企业创新投入都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债权融资的抑制程度强于股权融资;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具有抑制作用,而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并不会产生影响;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政府补贴只会显著增强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而对国有企业不会产生调节作用。因此提出,政府在继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力度的同时,要建立客观高效的补贴对象筛选标准,极力避免筛选过程中的"产权歧视"问题;我国应当继续完善股权融资制度,强调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的环境;银行应提供可灵活调整信贷周期的金融产品,并改进抵押贷款模式,降低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贷款门槛;债券市场应多发行战略...  相似文献   

20.
庞瑞芝  刘东阁 《南方经济》2022,41(9):97-117
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是否存在悖论,数字化是否必然促进企业创新?文章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通过构建数字化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阐述了数字化通过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数字化低于拐点时,数字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而当数字化高于拐点时,数字化会抑制企业创新;异质性影响机制上,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在高新技术行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业以及吸收能力强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化追赶型企业和后进型企业,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只存在于领先型企业中。数字化硬件投资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但数字化软件投资却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文章拓展了数字化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当前企业更好借力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