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1998年农户观察数据,从平均意义上对下列几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状况;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两极收入群体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除外)选择了320个村庄,开展以农户为基础、村庄为核心的持续定位观察。目前已正式运行了13年。1993、1995年两次修改调查指标。因考虑到指标的连续性,本文选择了1995~1998年约300个村庄中…  相似文献   

2.
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现状1949年解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经过了正常推进、停滞下滑、恢复建设、快速发展等几个与全国相似的阶段。到1998年底,上海效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2.3%,比1992年增加了近16个百分点,居于全国农村地区领先水平。(一)...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研究奚正秋吴志冲庄荣盛季学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农业有机构成提高。这是农村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认清形势,把握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区(市)县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抓住农村这个大头,是促...  相似文献   

5.
上海郊区乡镇工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可缺少的配角,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和国家财政收入是重要的一块,对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增强以工补农、以工补副的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壮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民非农就业的意义、现状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市户籍总人口约170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50万.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占77.6%,其中郊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47%.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郊区有50万失地农民,未来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向非农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7.
《上海农村经济》2009,(10):19-21
嘉定区外冈镇地处嘉定西北部,是嘉定区规划建设的5个新市镇之一。南边是上海郊区环线,西、北与江苏昆山、太仓市毗邻,东与嘉定工业园区相连,是上海嘉定的西北门户。外冈现镇域面积50.96平方公里,有19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人口6.6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1万人(非农人口1.74万人),外来人口3.53万人。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人口众多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的变迁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近几年来,上海人口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由市中心城市向郊区新建城区转移,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逐步下降。这一趋势已经并且将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上海郊区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上海人口变迁与上海郊区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对上海郊区应如何调整发展战略、赢得先发优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郊区土地面积5900平方公里,现有5个县,4个区以及浦东新区农村部分,共213个乡镇(包括5个中心城区的6个乡镇),519万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1996年郊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846元,人均储蓄余额1万余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58元,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按照《上海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工业是指上海郊区历史上以乡镇工业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区县工业,包括各区县的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各类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成份的工业。2004年,上海郊区工业共计完成总产值7600亿元,比重已占全市工业的50%以上,在郊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中占60%,成为上海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又是农民就业、农村稳定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上海郊区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最近,上海郊区广大干部群众又掀起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热潮,努力开创上海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郊区城市化,为“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进非农就业工作,上海实行“两个相同”政策措施,即确保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就业援助员队伍向郊区村委会延伸,已役盖到上海所有农村地区,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一样,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就业援助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新视点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郊区在基本完成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工作的同时,又开展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这是一项关系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分化、转移及就业问题易文彬(一)新旧体制更替时期,农村劳动力分化和转移的主要过程及其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渐分化、转移,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化,其主要过程大致可以简...  相似文献   

15.
打造临港新城是上海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节点。按上海市规划,临港新城要建设成为人口80—100的新城区,成为分流中心城区人口和集聚郊区人口的重要载体,而一定的人口规模也是其集聚和辐射发展能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临港新城建设中,人口发展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私营经济发展是上海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上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保持私营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非农化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非农化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性。本文的结论是,我国产业结构(主要是就业结构)演变开始步入“退二进三”阶段,但各省(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产业转换,使农村经济得到综合发展。从1978年到1982年,市郊农业劳力的转移总量约100万人,同期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超过100亿元,大体上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力就能多创造产值1万元。这充分说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能动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近对上海郊区农村抽样调查,着重就上海郊区农村劳力转移的几种态势作一些阐述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上海农村的合作医疗,在各级政府的关怀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广大农民互助共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海农村合作医疗保持稳定发展 上海郊区共有10个区县,140个乡镇,2335个行政村(乡镇、村数按2000年底乡镇区调整后计算),总人口530多万,其中应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约299万。多年来,上海农村合作医疗在乡镇和行政村的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稳定在60%至70%之间。  相似文献   

20.
流通是上海郊区农村经济的重要领域。市场经济要求加快郊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并能直接推动郊区经济发展。 上海城市的地位和发展决定了上海郊区市场体系的模式。上海郊区的市场体系模式应该是:与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与国内外大市场全面接轨的、符合郊区建设“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