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2)
人格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权中有哪些内容或者说人格权的内涵范围可以延伸多长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一种特殊形态的人身权形态——"商誉权"进行研究,"商誉权"在传统民法理论中部分学者认为商誉权只是一种财产性的权利,只是一种非物质表现状态的财产,因此由商誉权产生的权利就是财产权,也有部分民法学者认为商誉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因为商誉权所能产生的财产性权利的性质更加类似于知识产权所能产生的财产性权利,也有些学者认为商誉权兼有财产权和人格权属性,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商誉权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人格权,也就是说商誉权的人格属性是最强烈的,至于财产性权利等只是由于人格权属性所产生的,本质上应当是具有人格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合同法规定,债权让与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让与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对此,主流观点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学者认为应以通知作为履行行为,需经通知始发生债权转移。然而,这种主张恐怕是对债权及债权让与之本质的误解。债权系以达致给付利益归属债权人为宗旨的权利母体,请求权能并非其核心权能;债权让与,乃是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的关于给付利益归属的安排。在债权让与的基本理论结构中,并无通知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权与商业秘密是权利与权利客体的关系,它与以专利为代表的传统知识产权相比较,在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内容、保护期限方面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对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应秉承维护商业道德、促进技术进步的宗旨,构建起一个"投入——回报——激励"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财贸研究》2020,(6):25-36
宅基地"三权分置"源于"两权分离"构造下宅基地使用权因可交易性不足陷入的制度困境。权利性质是明晰法权结构和权能规则的基点。根植于集体所有权的权利属性与实质内涵,资格权应定性为集体成员权;使用权应界定为现行法中的宅基地使用权,以契合"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功能定位和既定法律约束。在"所有权+成员权+用益物权"的法权结构下,应从主体和权能方面扩充所有权,从主体界定、取得及登记、自愿退出和有偿使用等层面建构资格权,设计转让、抵押、期限和用途等规则改造使用权,从行为约束、用途管制和过程监管等维度升级管制权。  相似文献   

5.
商誉,是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统称,指的是社会对经营者的全部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评价.商誉是经营者在其生产、交换、销售和与此相关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能力、经营水平、商品和服务质量及信用状况等等因素紧密相连的,对主体商业方面的伦理、道德评价.商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尊严,据此形成对交易对方的吸引力,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财产利益并对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机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商誉权是指商誉主体对其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评价享有利用、保有和维护的权利.商誉权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誉侵权纠纷日趋增多,但立法保护却很滞后,文章从商誉及商誉权的性质入手,认为商誉权是不同于法人名誉权的财产权,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进行法律保护;立法上应该扩大商誉侵权行为的范围;对侵权造成的损失,既要注重举证,同时应坚持全部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环境主体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法律权利。其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其客体是整体的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其内容是指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其中程序性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请求权等;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宪法基本权利,具有宪法位阶,是第三代人权;环境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一项新兴的社会权,是社会国家理念在当代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8.
商誉权具有知识产权的特征,对比广告是一种侵犯商誉权的主要形式。对于对比广告与商誉权,我国应分别采取普通限制与将商誉权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立法模式,本文还针对我国关于商誉权和对比广告的立法较为分散、粗糙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专利权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专利权保护的必要性和专利权保护制度的正当性.从专利权限制的法经济学分析,专利权权利限制的经济理性,在于明晰产权,遵循交易成本最低化的原则,调整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权利配置关系,实现专利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保护,谋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专利权制度的设计目的就是平衡、协调专利权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使用和传播知识产品的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比浙江、河北、广东三省相邻建设用地流转价格以及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程度,认为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在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使用权制度,仅对使用权的流转做出规定效果并不明显。鉴于此,在针对我国所有权主体虚位、客体不明确、权能残缺等问题提出改革思路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产权土地使用权权能,提出应按照土地用途而非所有权主体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等的权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