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下形成租值消散,损害产权主体权益。我国农地征收中存在农地产权不完善与价格管制导致农地租值消散,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为此,在农地征收中,应完善农地所有权主体,构建农地发展权,遏制价格管制,兼顾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减少租值消散,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十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日趋紧迫,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业已成为危及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诱因。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既面临着"保发展"与"保权益"的政策权衡、农村土地所有权虚化导致农民土地权能残缺等制度困境,也面临着个体农民维权能力弱化和无序化的现实困境。现有制度存续状态下,建立农地流转的民主决策机制、构建农地流转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地流转的增值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农民土地权益协调与诉求机制是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怀 《农村经济》2020,(7):31-38
在当前农地转用开发进程中,由于农地产权权利束界定不清,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基于此,本文将农地转用开发进程纳入"产权残缺-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中加以考察,重点关注产权重构与制度变迁的互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地转用开发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农地产权边界模糊,从而导致农地产权残缺,处在"公共领域"中,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缺失。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产权重构,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通过赋予不同产权主体平等的土地产权保护,从而使得我国农地转用开发的演进遵循从禁止、放开到保障的核心逻辑。这一演进逻辑使得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朝着市场经济决定产权规则的方向演进,从而使得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超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1):45-47
一、中国农地制度安排历史回顾强制性制度创新曾经是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1 979年前 ,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经历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供给的行为主体———政府意愿判断 ,两次制度安排的初衷都在于提供一种过去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利益。第一次 ,土地的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 ;第二次 ,土地的农民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 ,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公营。就制度供给方式和制度供给初衷而言 ,都是为了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并无本质的不同。然而 ,就制度本身形成的不同产权结构而言 ,却表现出大…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几个历史时期,每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始终围绕所有权及其派生的经营权、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展开;从产权角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可以分为"产权各项权能统一"时期、 "两权分离"时期和"两权分离基础上权利进一步分解"时期.不同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权利重新界定和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结构及绩效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新的结构演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在分析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潜在受益的基础上,从制度变迁的动态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承包的法律性质和土地承包制的变迁方向,认为我国土地承包权是具有物权化变动趋向的债权,土地承包权物权化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地制度的现实选择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 ,论述了我国农村现行集体土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提出了弱化农地所有权 ,变农地使用权为一项独立和完整的产权并归农民所有的制度主张 ,同时分析了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土改基本特征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别是国家意志和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着中国近半个世纪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消灭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制、土地的公平与效率、土地福利化分配与国家粮食安全、土地私有化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理论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国家性质如何影响和制约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入手,合理制定土地产权,为农民提供一个可靠、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实现土地产权是中国农民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实现了产权平等,通过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摆脱了产权异化,从“两权分离”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经由全面深化改革走向土地财产权。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同时总结历史改革经验,为当下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是公有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的循环过程;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过程;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对于当下,(1)土地制度改革不应为土地流转而流转,要以产业为支撑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2)土地制度变迁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个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权衡好国家与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土地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主流趋势,而土地混合结构化的改革思路不失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农地非农化中农地发展权定位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可或缺的农地发展权理念,因此,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过速地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变衙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导致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而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依据农地产权进行补偿,即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又可以使农地车肜之后的巨大土地价差有了合理的解释,引起诸多争议的土地增值问题也可以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6.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本文对农地退出中退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结构以及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从农民、集体、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了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集体利益保持机制、国家利益保障机制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变迁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且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在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安排下,克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有缺陷,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改革重点在于保障农民地权。目前中国的农地产权归属并不明晰,农地产权的缺失影响了农民应享有的土地收益。经分析表明,农地产权的清晰界定能让农民的土地产权保值增值,明确农地产权归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地产权效益的实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与产权实施的概念梳理认为40年来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从最初农民对农地产权的争权与国家的还权,到后来稳定承包关系与农地确权,其核心主线主要是围绕产权界定来展开的,其基本的制度目标是试图通过赋予农民以承包土地的排他权并强化其稳定预期,来促进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但是,产权强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文章强调,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能仅仅局限于农地产权界定层面的制度安排,更要探索产权实施层面的经营方式转型。降低农地产权的实施成本,依赖于交易制度的创新及其组织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