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做好患者的临床用药指导。方法对我院2006—2012年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10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用药注意事项。结果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用药,不良反应以皮肤、神经及消化系统反应为主。结论通过药师详细的用药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特点,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记录患者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128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14.06%,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周围神经感觉障碍及抑郁症等。18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及干预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后果及不良反应。结论他汀类药物导致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治疗对策.方法对睢宁县人民医院出现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群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率较高;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与给药方式和喹诺酮类药物相关;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损伤、肠胃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以及心血管系统反应等.结论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加替沙星用药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减少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现象,保证加替沙星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头孢他啶注射液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总结不良反应的正确护理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准确信息。方法对32例注射头孢他啶类药物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对头孢他啶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症状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头孢他啶注射液抗菌活性强,在用于临床治疗中,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正确的处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临床注射用药安全、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监测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研究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2 273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997例,发生他汀类用药不良反应者103例,发生率为10.3%;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较多,用药剂量≥40 mg时,不良反应增加。结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但总体较轻,不影响治疗,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且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故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60例接受含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患者接受未炮制的含苷类药物治疗,试验组80例患者接受经过炮制的含苷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命质量评分。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试验组(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6.25%),试验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炮制可显著提高含苷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儿的疗效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经尿素酶及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用药阿莫西林)、观察1组50例(用药大剂量克林霉素)、观察2组52例(使用小剂量克林霉素),疗程结束后对3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3组患儿Hp根除情况,统计治疗期间用药所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1、2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Hp感染使用克拉霉素治疗,疗效确切、Hp根除效果理想,但使用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为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分析近年来喹诺酮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整理、总结其常见不良反应现象及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较多,并可累及个体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喹诺酮类药物,重点关注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严格执行合理用药措施,以提高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方法通过检索,搜集我院近年来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或泌尿系统的喹诺酮类药物等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且与其它多种药物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17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8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39%);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1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88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29.647%)、喹诺酮类药物(22.22%)、青霉素类(22.22%)。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丙型肝炎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划分四个组别,采取肌内注射α-干扰素进行治疗。结果经过α-干扰素治疗后,46例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15例,8例出现恶化,10例未出现明显变化,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61%。20~29岁组有效率为84%、30~39岁组有效率为76%、40~49岁组有效率为44%、50岁以上组有效率为27%。在治疗期间,有39例(85%)患者出现了流感样症状,40例(87%)患者出现了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症状,28例(61%)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的症状,38例(83%)患者出现了神经精神症状,29例(63%)患者出现了消化道反应,16例(35%)患者出现了骨髓抑制,14例(30%)患者出现了一过性肝损害。结论α-干扰素治疗效果肯定,但不同年龄组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存在差异。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44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年龄段在39~58岁,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临床表现主要以损害神经系统为主,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时要充分对症治疗,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今后应重视总结新一代头孢菌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为揭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肠道益生菌+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胆红素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治疗2d、4d观察组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机体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症状消退,增强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8例患者治疗期间流感样症状发生率最高,为68.4%,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关节肌肉痛,其次脱发的发生率为47.4%。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反应、神经系统症状、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9.5%、28.9%、15.8%、7.9%。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较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迅速给予有效的对症处理,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Ⅲ、Ⅳ级不良症状均未发生。结论中药抗病毒药物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等优势,更适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进行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方法对40例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胃肠道反应、精神抑郁症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多种不良反应,并对其予以护理,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出现不良反应的特殊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后,40例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比较稳定。结论对服用他汀类药物时所出现的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握,并对药物不良反应予以密切观察,通过正确的护理方式对患者予以积极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上报成功的68例氟喹诺酮类药品所发生的ADR报告,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从ADR报告来源、ADR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过敏反应、光毒性、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局部与口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结论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证以及其单独和联合用药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明确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多西他赛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阜新矿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导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应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的患者的病例,收集多西他赛相关ADR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获取的273例病例中,52例患者出现多西他赛相关ADR,其中男16例,女36例;40~55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28.26%;体表面积与多西他赛的体内过程无直接关联;乳腺癌在全部原患肿瘤中排名第一,ADR上报15例(32.61%);使用剂量>75 mg/m^2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33.33%,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22.22%;多西他赛联合铂类药物ADR发生例数最多,为26例,占25.00%;多西他赛引发ADR最常见的累及器官为血液系统,共计34例次,占55.7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不同个体采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出现的ADR差异较大,并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早期评估和用药监控,从而降低患者ADR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