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为刺激经济发展而提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行政区域。1980年,中国先后在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它最初是作为出口加工区而存在的,通过促进国内出口,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并通过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使特区自身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以使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宇 《特区经济》2011,(11):68-69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在整个经济布局中东强西弱、南快北慢已严重阻碍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已跃然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级,造成的结果导致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发展越加的不均衡。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角度布局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希望通过经济特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出发,通过分析当前滨海新区发展的现状,进而对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新疆具有设立经济特区最重要的地理优势,面临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所未有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因此,应尽快实施经济特区带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措施。本文结合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可能,提出建立阿拉山口边境贸易区、新疆喀什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设立乌鲁木齐保税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刘根荣 《特区经济》2002,(10):16-19
随着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即如何在WTO的框架下推动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各级政府、学者所共同关心的课题,而加入WTO后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更引世人瞩目。在全面、深入研究WTO的相关规则与实质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特区经济的发展应从“政策优势”向“规则优势”迈进,才能维持特区经济在全国继续领先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起,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开始涉足于经济特区的建设和拓展。东欧国家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有自由关税区、免税区、自由工商区和自由技术开发区等。这些特区大都开展的是商业业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俄罗斯各界意识到,若想使国家重振雄风,必须充分挖掘本国巨大的科技潜力,以实现国民经济由资源拉动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在普京总统的直接干预下,俄罗斯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并希望经济特区能成为促进俄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经济形势好转、政府财政盈余扩大的情况下,也具备了支持经济特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实力。2006年1月1日,《俄罗斯联邦经济特区法》生效,这标志着俄罗斯新一轮的经济特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国际化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深圳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深圳是一个由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城市,以及拥有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从经济特区到国际化城市,是深圳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圳发展目标的跃升。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深圳要打好两张牌,一是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同时,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二是在CEPA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经济体制转轨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与保持香港经济繁荣作一些探讨。一、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1.经济特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先驱。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界定的经济学含义是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分三个阶段阐述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1979年,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的灵活措施.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得到持续健康和高速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居于全国前茅,而且超过亚洲"四小虎"起飞阶段的水平,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对于实施"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繁荣稳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是北京的生态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北京建设宜居之都的重要屏障。保护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把握北京山区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北京山区生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是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第十个年头,2010年5月20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不仅标志着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稳定压倒一切"向"稳定与发展并举"的战略转变,也为西部地区从大开发到大开放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喀什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策略对经济特区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山区公路投入建设,在山区公路的投入使用后,均发生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严重时导致公路断交。因此如何经济、快捷、有效地治理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面临的普遍问题。针对山区公路多种地质灾害成因,对采用锚筋桩方案治理地质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锚筋桩用于山区公路病害治理是经济、快捷、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沟域经济在北京山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沟域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沟域经济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效: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提出了未来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紧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发展创意农业与会展农业,增强服务能力,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山区经济发展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雪莲 《特区经济》2010,(9):123-124
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其中,紧靠香港的深圳和邻近台湾的厦门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特殊优势。后发优势与其在经济上的落后性共生,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青海省存在着阻碍其发挥后发优势的多重因素,分析青海省发挥后发优势的障碍,并探索其解决路径,有利于促进青海省后发优势的实现,进而实现青海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业亮  王明友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51-15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性,沿海先后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在这些区域的发展中相继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产业结构同质、城市服务业支撑薄弱、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文章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在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服务下,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实行专业化分工,发挥高起点的后发优势,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现象,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颖 《科技和产业》2019,19(7):29-32
为优化粤北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收集2013—2017年粤北山区5个城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维度的统计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生态位扩充程度进行评测与排序。从分析结果可见,韶关综合生态位排名第一,为粤北山区旅游城市中的双核心城市。韶关、梅州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处于扩充状态,其区域旅游业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粤北山区旅游生态位综合分析,可见要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平台,致力于产业集聚与优势互补,注重旅游经济投入与产出比优化,从而实现弱势旅游地的突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由此,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一幕。30年间,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本文对于理论界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将研究的主要侧重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并给出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是广东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唯一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产业转移形式的经济扩散局限于区域内部及相邻地区。广东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创建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经济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内源性企业集群,产业转移应着重于珠江三角洲边远和相邻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