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我国山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松散、脆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缓冲外界影响的平衡能力差,加上大面积毁林开荒,几乎成为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严重破坏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重建、恢复山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农业基础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山区农业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得以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唐山市市、县(区)两级于1985年 1990年先后编制完成了“燕山山区农业总体开发方案”和“碳酸盐岩类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规划”。据此,唐山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山区开发从增加林木复被、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及养分含量等几个方面明显的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环境条件的改善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南京市积极开展丘陵山区生态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丘陵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形成一批地方特色明显、经济效益较高、带动辐射作用强的主导产业,如经济林果类的冬桃、冬枣,名优茶叶,花卉苗木,生态观光,特色蔬菜等.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市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笔者在农业区划工作中,对四川省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从宏观全局和发展远景的角度,作些探讨.一、提高对发展山区经济战略性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对山区农业的发展,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对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发的调整.使山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和自然地理的原因,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  相似文献   

5.
江苏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江苏大规模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96年开始的。1996年8月省政府在溧阳召开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同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成立了省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五”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和《江苏省丘陵山区经济林果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开发指南》等,拉开了全省大规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序幕,并迅速形成了丘陵山区开发热潮。“九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800万元,专项用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开发的重点是丘陵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近几年,省政府多次召开了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丘陵山区水利水保现场会、丘陵山区治理开发现场会、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现场会。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国农业发展以粗放型为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生态环境越加恶劣,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越加受到重视。基于此,以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经济相关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马娟娟 《山西农经》2024,(6):102-104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探讨农业经济在生态经济要求下的发展路径成为重要议题。深入分析了生态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在经济活动中考虑生态环境的限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并概述了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于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计划的实施和社会发展效益,评估了当前生态经济要求下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为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利用这些原则和原理,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并同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保护环境的十大政策之一,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坚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迅速建设山区特色产业开发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跳出山区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山区人口膨胀,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广种薄收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山区林草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面临着很多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管理体系、定位不正确、乡村旅游品牌度不高、生态示范作用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本文对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所展开的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进行分析,得知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应该树立起健康发展理念,要结合我国实际状况,重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程度通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来体现。基于上述原因,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方面资料的查阅,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法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构建AHP模型算法计算来评价确定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坏,以及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并以绍兴上虞区为研究对象。[结果]通过对绍兴上虞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统计资料及上虞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农业生态环境作为目前社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关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以及了解农业生态发展状况,对于改善当前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业经济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历史与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山区经济仍以传统家庭式农业经济为主要形式,未能实现向机械化农业的转型,导致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在当前的后工业化时代,山区过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愈发难以支撑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旅游产业强大的融合力使得其能够实现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带动山区农民增收、改善山区自然环境。因此,发展山区旅游农业是解决山区"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村经济特征,系统地设计符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总体生态农业模式,并认真组织实施,在适度投入条件下,通过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农业生态经济功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显著提高产投比来取得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壶关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由于抓住了这一核心,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壶关生态农业模式的特色与效益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户规模扩大→农业基础结构改善」似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日本的经验表明,由经济发展所诱发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户规模的扩大或农业基础结构的改善。利用日本近30年的资料,通过统计概观和典型地区的技术经济分析,就结构变化对丘陵山区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简要地提出了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山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及其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农业由于受地理因素的特殊性、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生态环境的区域性的影响,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同时,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质的农产品原料、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是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有力的基础后盾。我国许多山区实践已经证明,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抓住市场机遇,就能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所谓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山区优势资源,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在怕矛盾,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是我国山区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索,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以促进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积极、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东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尚杰教授(博士后,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农业生态经济学》已于 2000年 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约 30万字,共分 14章,全面论述了农业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和评价,农田、森林、水域、草原生态经济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管理,以及新型生态农业的建设。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经济的全国统编教材。 该书书号为: ISBN7- 109- 06539- 1/S· 4314《农业生态经济学》出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北京浅山区(海拔100~500m)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强烈的区域,文章以北京密云浅山区为例,探讨浅山区农业产业融合对周边环境的生态脆弱度影响。[方法]实地调研了区域内典型融合型农业产业及其类型,选择海拔高度、坡度、土壤耕层厚度、土壤养分、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了前后相隔30年两个时间点生态脆弱度指数的核算和分析,得出密云浅山区生态脆弱度的变化特点。[结果]相对于1980年, 30年后密云浅山区生态脆弱度整体降低,得益于北京市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密云水库水源地生态涵养政策;密云浅山区融合型产业主要包括综合型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果蔬采摘园、民俗旅游村四大类型,各占有30%、17%、17%和11%的比重。综合型农业科技园、面积较大的规模果园、设施蔬菜园、观光花园年产值收益较高,加工产品、果品采摘收入、餐饮收入、门票收入是融合型农业收入的主要部分;4种融合型产业生态脆弱度多处于中度脆弱以上,农业科技园的生态脆弱度为Ⅲ级,生态环境负效应明显,农业观光园生态脆弱度为Ⅱ~Ⅳ级;果蔬采摘园生态脆弱度多为Ⅰ~Ⅱ级,该类园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态涵养的作用。民俗旅游村生态脆弱度多数为中等脆弱。[结论]对生态环境具有正效应的融合型农业类型为:经营模式为荒山开发、粗放管理的观光采摘果园,这些产业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弱。对生态环境具有负效应的融合型农业类型为:精细化管理、高投入高产值、年均游客量大的规模化农业融合产业。这些产业改变了原始植被和土壤结构并建有配套的餐饮住宿设施,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山区农业投入问题的几点思考彭伏仙,李胜强,杜明义拓宽山区农业投入渠道,增加山区农业投入,是保证山区农业持续增长、山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试图以湖北省十堰山区为例,透视当前山区农业投入现状,分析山区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20.
李育生 《山西农经》2021,(6):152-15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等地形汇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虽然拥有诸多广袤的平原,比如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这些平原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山区在我国占地面积也极为广大,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也不能忽视山区农业发展。对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