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区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一直以来低于平原地区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本文根据供需理论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山区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邹帆  江华 《南方农村》2000,(6):23-26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今后梅州山区开发和农业发展,也将依赖于实施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推进梅州山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既要清楚梅州山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一般性,也要认识梅州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特殊性,还需要了解梅州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才能促进梅州农业产业化稳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山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松散、脆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缓冲外界影响的平衡能力差,加上大面积毁林开荒,几乎成为我国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严重破坏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重建、恢复山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农业基础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山区农业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得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山区经济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必须探寻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立足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剖析,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展开一系列动态研究,得出了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需要走协调发展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和农业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而发达农业的标志又总是离不开先进的水利灌溉工程。古代尼罗河流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中美洲的秘鲁,无一不是随着文明的发生、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人工灌溉工程。中国既是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率先迈入人工水利灌溉农业的地区,水利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因地形、河流、气候条件的差异,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一般可以分为“渠系引灌”和“陂塘蓄灌”两类。关于我国陂塘水利工程的发展成就和历史作用,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分析河北省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提高加强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探索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实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形成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完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法制化建设,使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总体过程法制化的格局,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自我保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7.
江苏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江苏大规模的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96年开始的。1996年8月省政府在溧阳召开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同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通知》,成立了省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全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五”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和《江苏省丘陵山区经济林果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开发指南》等,拉开了全省大规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序幕,并迅速形成了丘陵山区开发热潮。“九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800万元,专项用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开发的重点是丘陵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近几年,省政府多次召开了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丘陵山区水利水保现场会、丘陵山区治理开发现场会、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现场会。  相似文献   

8.
安徽由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名。长江、淮河横贯本省中南,地形大部为平原。南部虽有丘陵起伏,高度很小。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树木蕃滋。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相当早的地区,也是我国古老的蚕区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利用家蚕的丝绸之国。大量考古实物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赣南位于江西省的南部,包括赣州地区的全部以及属于抚州地区的广昌和吉安地区的遂川等二十一个县市。该区地形由一系列大的山脉组成,包括赣粤交界处属于南岭山脉的大庾岭、九连山、闽赣边界的武夷山、斜贯赣南北部的雩山山脉以及赣南西部湘赣交界处的万洋山。该区山地面积广大,占全省山地总面积的40%,海拔较高,除若干河谷及盆地以外,概在500米以上;高度较大的山地分布在四周边缘部分,山峰林立,平均海拔多在千米左右.地势高峻的赣南山区,构成了明清时期流民活动的广阔舞台。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流民活动的研究,勾划出赣南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轮廓,并探讨该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期对赣南山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作出科学的说明,也希望本文能为制定今后赣南山区农业及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王耕今一、土地资源,绚丽多姿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其中山地占33.3%,高原占26%,盆地占18.8%,平原占12%,丘陵占9.9%。在这些不同的地形中分布着7%的耕地,12.7%的林地,29.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我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耕聚比差异、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的研究,为我国东部平原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生活与生产空间面积比例关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文章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我国东部平原选择240个10×10 km2的样点,然后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不同地区适宜耕聚比进行研究,并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分析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结果 (1)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热点区位于东北平原北部,冷点区位于华北平原,中值区位于东北平原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2)以保证全部耕地可得到充足田间管理所需的农业劳动人口作为适宜耕聚比计算标准,我国东部平原各省份现状耕聚比均未达到适宜耕聚比要求;(3)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农村人口将逐渐向城镇迁移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耕聚比将呈逐渐上升趋势。高耕聚比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4)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降低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是提升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结论 该研究结论可为农村空间重构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活和生产空间面积比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日强 《南方农村》2012,28(5):50-54
珠三角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四大平原被誉为是我国南方四大“鱼米之乡”,在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年前珠三角多项农业指标在四大平原中排第一。20年后多项领先农业指标反而被三大平原赶超,珠三角农业排头兵的地位已经动摇,如何振兴殊三角农业,成了珠三角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户规模扩大→农业基础结构改善」似乎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日本的经验表明,由经济发展所诱发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户规模的扩大或农业基础结构的改善。利用日本近30年的资料,通过统计概观和典型地区的技术经济分析,就结构变化对丘陵山区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简要地提出了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2018年1240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Ⅳ—Probit模型,探究了经营规模分化视角下土地转入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转入显著促进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选择存在经营规模临界值,仅当经营规模达到临界值后农户才会提供服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转入与经营规模仅在无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村庄、平原地形村庄对农户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进程中,应重视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潜力,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扶持;继续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注重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所谓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山区优势资源,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在怕矛盾,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是我国山区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索,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以促进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积极、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以上的背景下,本文首先提出了新型业态农业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指出新型主要是创新和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只有通过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针对我国土地形式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临海区域、山坡区域、平原区域的三种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模式;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点、线、面加上服务平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常德地区地处湘西北,位于武陵、雪峰山脉向洞庭湖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岗交错,河谷平原交叉其中,海拔100—300米,东部为洞庭湖平原。气候土壤差异明显。农业立体性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平原林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大的平原地区初步形成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并作为一种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民收入,治穷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平原地区人多地少,林业发展毕竟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因此,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四旁林业用地,选择最优经营方式,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9.
郭元礼 《山西农经》2017,(21):33-33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但是我国地形广阔,农村的不同地形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结合我国的农机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对策分析,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农机发展情况,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平原农村普遍进行了以承包经营为中心的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并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核心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平原地区的林业生产也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从而促进了平原林业的发展。与我国老林区森林资源日益下降、持续萎缩形成鲜明对照,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农区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却多年处于上升趋势。全国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已由解放前的1.1%,发展到现在的6.1%,尤其在华北、中原一带,平原林业发展更为迅速,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2%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