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近,周厚强同志的《秦士伍的身份及其阶级属性辩析》一文,对秦“土伍”的身份和阶级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士伍”仅仅是指“尝有爵而被夺去爵位的人”。笔者认为周文的立论和取证都是可以商榷的。 一 史书上有关“士伍”的记载,最早的见于《史记·秦本纪》:“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如淳注“士伍”说:“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史记·白起列传》对此事的记载类《本纪》,然未作注。较迟的见于《汉书·景帝纪》,“吏迁徙罢免,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土伍,免之。”李奇注云:“有爵者夺之,使为士伍,有位者免官也。”颜师古则注说:“此说非也。谓夺其爵,令为士伍,又免其官职,即今律所谓除名也。谓之士伍者,言从卒之伍也。”又见于《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棘蒲与侯太子奇谋反”。  相似文献   

2.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用了就不要怀疑。《旧唐书·陆贽传》中有“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这大概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最早出处。千百年来,这一直被视为用人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3.
王云 《经济师》2000,(2):35-35
一、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品《四书》之一《中庸》在开篇即提出“中庸”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此以后,人们对“中庸”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折中调和;有的人认为是适可而为;有的人认为是不偏不倚、处处得体等等。由此可见,要把握“中庸”的本质含义并非易事。因为“中庸”是“天下之正道”,并且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根据老子“道,不可道”的原则,要用语言来表达“中庸”这样深奥的“道”是很困难的;但因老子又强调“道在瓦砾、道在尿溺”。说明“中庸…  相似文献   

4.
“货殖”释     
“货殖”一词,通行的解释如下: 一九八四年版《辞源》解释为:经商,经商的人;并注“《史记》、《汉书》皆有货殖传”。 《辞海》以及史东编的《简明古汉语词典》之《货殖》条亦从其说,大约是源于《辞源》。但《简明古汉语词典》又于“殖”目下将“货殖”(动词)解释为“经商牟利”。 《现代汉语词典》“货殖”条解释为: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 笔者以为,上列解释都有可商榷之处,所引证的辞例,有的亦值得推敲。例如,《辞海》所引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僳,五都之货殖,三造七迁、充奉陵邑”的“货殖”应当包括除地主以外的富有者,仅仅解释为商贾是说不过去的。 这里,依据有关史料,试作一解: “货殖”一词,早见于《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司马迁的《货殖列传》  相似文献   

5.
一吕田区处于广州市行政管辖的从化县北部,座落于群山之中。她原名为“流溪堡”、“流溪峝”或“纸峒”。清代康熙年间郭遇熙编纂的《从化县志》说:“流溪地狭民贫,以竹纸为生涯。”(见该书卷一“疆域·流溪堡志”)。又说:“流溪,一县之水也。溯溪之源,北至五指,由五指而更穿岚度(山献),则山有十八峝,峝有十八山矣。溪谷林箐,缕缕烟火者,间得四十八邨。相逢野老,椎髻殊颜,鸟语(夬鸟)舌,迥异人间。噫!岂其秦汉之人耶?”(同上书,卷一“流溪图说”)  相似文献   

6.
许慎《说文·贝部》记载,“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即夷切。”以为“赀钱二十二”乃“二十三”之误,并引《汉仪注》及《论衡·谢短篇》论曰:“然则民不徭,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併武帝所加三钱也。”今本《辞海》似乎也是采用段玉者裁的解释,在“赀”字条目下,径云:“赀,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参见‘口赋’。” 段玉裁对汉律此律文的解释似不确,因为“赀”,许慎释为“小罚以财自赎”,故“民不徭,赀钱二十二”一言中的“赀”,也应属于罚钱范畴。既然是罚钱,就不可能指尚未承担国家徭役的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而是指应服徭役但又未能亲往践役者。  相似文献   

7.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183;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183;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化战争追求的最佳效果正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思想。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谋攻篇》中,他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主张“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追求“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这种以不流血、不动武的斗争方式,迫使敌人屈从自己的意志,  相似文献   

9.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司马贞《史记索隐》注文: 徵者,求也。谓此处物贱,求彼贵卖之。 《索隐》注文所本不详。查新旧《辞源》、《辞海》,以及《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各书凡训徵为求处,皆引《索隐》此段注文为证,大概至今尚无人怀疑《索隐》的这条注释。  相似文献   

10.
以民为天     
偶翻《汉书》,读到《郦食其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深以为然。兴之所至,又查阅到汉初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贾宜在《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综上可知,所谓“以民为天”,就是当权者要把人民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最大、最神圣。“以民为天”,乃治国之本。《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通‘为’)邦本,本固邦宁。”意即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唯民生安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课堂教学十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地理教学中,设疑、解疑和留疑三疑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就是这种“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因为如何设疑。解疑,怎样留疑都出自教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疑式教学,须师生共同活动,是教师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已故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平时,在地理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孟子,滕文公上》载孟子谈三代制度,有一段著名的话: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在这里,孟子一方面把“彻”视为周代不同于夏商的特殊税制,同时又指出周代实行“助”法。那么,“周人百亩而彻”的“彻”究竟指的是什么?“彻”法和藉田制即助法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是研究先秦史,尤其是先秦经济史不能不解答的一个问题。作为上古税法的“彻”,它的含义,古今学者聚讼纷坛,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一官者,其蕴义显然,毋须多加解释。“官当”,虽与“当官”有所联系,但其义大相径庭。它是封建专制时代为保护大小官吏的政治特权,对他们违法犯罪采取免刑或以官抵罪,用官当徒的法律规定。据考《唐律疏义》:“五品以上官犯私罪,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一年。”显然,“官当”的适用,因官品大小而有区别,官越大,官职越多,地位越显贵,当徒亦越多。“官当”制度浸透着不平等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183;知音》篇谈到艺术鉴赏时说:“夫缀文者(作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这一段话,实际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微妙关系:创作者“情动而辞发”,是“因内而符外”的;而鉴赏者“披文以入情”,是由外而内,“披文以入情”的。因此,对艺术的欣赏,就像沿着涓涓细流向上追溯源头一样,这样,即便隐微的内容也一定会显露。  相似文献   

15.
隋朝的“大索貌阅”法,是该朝代检括户口、人丁的措施。对此,《隋书·食货志》。《隋书·裴蕴传》、《北史·裴蕴传》、《通鉴》均有记载。下面分别摘引。 《隋书·食货志》: 开皇三年,……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己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於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裴蕴传》、(《北史·裴蕴传》曰):  相似文献   

16.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人知道《资本论》的结论,却不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很多“马克思主义” 学者接受唯物的世界观,却不接受唯物的历史观。这个挑战引出了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深刻提问:拒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基于《资本论》中有关方法论的种种误读,笔者引申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域:第一, “研究”和“叙述”的方法区别;第二,《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 《资本论》的方法论源头;第四,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不懂《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价值转型理论” 和“劳动价值论” 被误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虽然崇尚“实证” 精神,但其唯心史观的方法论阻碍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者未必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被赞为“南余北毛”的北京首都师大教授毛志成在《“戏说”时代》中说:“眼下,似乎进入了‘戏说’时代,影视片子中的传记片、历史片、评论文章或某些杂感、小品,在标题前冠之以‘戏说’二字已成时髦。”此语确实。稍作扫描就会发现,“戏说”之风已遍及文坛各个角落,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题材,包括严肃的史实,均可拿来玩笑般地“戏说”一番,大有不戏说不过瘾的态势。观者众而写者快,肤浅而热闹的哗众取宠,一时间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8.
《管子》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中国古代著名典籍。它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因为它把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看作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管子·小问》篇)“夫民之所主,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禁藏》篇)“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管子·轻重甲》篇)显然,《管子》认为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就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实现富国富民。  相似文献   

19.
<正> 1979年第6期《经济研究》卓炯同志的文章《我也谈谈社会主义的商品制度》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不存在‘利润挂帅’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的利润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又说:由于价格政策不合理而形成的利润只要“不落入私人的腰包,就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理学的沉沦     
我在《理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理学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理学是一种学圣人的思想运动.”这一概括有别于海外新儒家对理学所作的“内圣外王”的概括.“内圣外王”的话本出自《庄子》,宋明理学家很少使用这样的语言,而更多谈论的是“学圣人”,以致出现圣学与俗学的标分、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的对峙,并常招来空虚不实的批评.而最具典型意义的批评是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所载:“尝闻乡曲沈子固先生云:道学之党,名起于元祐(哲宗1086—1093年),盛于淳熙(孝宗1174—1189年),其徒甚盛,蟠结其间.假此以惑世者,真可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以为玩物丧志;留心吏事者,则以为俗吏.盖其所读书,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西铭》及《语类》之类,自诡为绝学.首正心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