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推动青铜峡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落实土地空闯布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建设用地盲目扩大,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用地,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但在具体的实施管理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动摇了规划的“龙头”地位。  相似文献   

2.
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积极进展,承包地确权基本完成并开始“三权分置”,征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乡土地制度并轨,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提升,“三规合一”稳步推进。但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土地市场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诸如市场机制不完备、土地税制扭曲、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继续推进三权分置与农地整理,集体土地渐进式进入住宅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与土地税收体系,促进土地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曹荣林 《经济地理》2001,21(5):605-608
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不协调状况及其原因;依据两规协调的法律规定,提出了两规协调的共同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集约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论述了两规协调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两图合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调整机构设置。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较为薄弱.本文以广州市实践为基础,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提出村土地利用规划应在村层面实现“两规合一”,并对规划编制的内涵、规划内容、规划应关注的重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结合广州已开展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实践,提出规划编制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应铨 《财经科学》2000,(5):111-113
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粗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以及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在坚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科学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并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规划体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行有偿用地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土地利用潜力与转型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殿成 《经济地理》2004,24(5):657-660
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山东省土地利用战略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用地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和粮食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及城镇体系规划;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矿业用地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矿业用地内涵、分析我国矿业用地相关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矿业用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促进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应从法律法规上协调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当前矿业用地的取得方式、做好矿产资源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加强矿业用地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等完善矿业用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2008,(2):7
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通知》要求: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沈兵明 《经济地理》2000,20(5):72-74
当前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建设用地面临三大问题: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与实际占用面积呈倒置关系;建设用地规划集中使用与现状建设用地分散布局的矛盾;村镇建设发展占用耕地与耕地管制条件下的用地指标矛盾。如何解决上述矛盾所引起的占用耕地指标不足和因城镇集中需要继续占用周边农田的难题,笔认为应在村镇体系规划层次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结合,精心编制规划、科学进行用地功能区别,设置三大园区,并通过农居点土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覃志刚 《技术经济》2020,39(6):89-98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的业绩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能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于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在国有公司中较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有着促进作用。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会使股东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削弱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高市场化水平所伴随的复杂的经济交易活动也会削弱这种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是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2010-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通过省域高校研发人员区位熵来衡量其集聚水平;综合考量高校科技项目和经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科技获奖等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协调发展系数和Sperp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存在不平衡性,集聚程度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相关关系,但协调性总体偏低,研发人员集聚滞后和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的情况均存在,总体上看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下降趋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应保障高校研发人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合理有序的流动,加强区域高校合作,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研究为促进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是自然资源部基于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提出的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新思路。基于当前海洋资源管理面临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以及空间资源计划管理经验,研究并提出海洋空间利用计划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的构建原则、目标和制度体系。通过以上研究,拟为海洋空间利用年度计划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Remote agricultural lands, which include wildlife habitat, angling opportunities and scenic vistas, command higher prices per hectare in Wyoming than those whose landscape i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data are used to measure recreational and scenic amenities associated with rural land. A hedonic price model is specified with GIS measures. It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amenit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nd characteristics on price per acre for a sample of Wyoming agricultural parce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ecification performed well across several functional forms. The sampled land prices are explained by the level of both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as well as production attribut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enity variables included scenic view, elk habitat, sport fishery productivity and distance to town. This analysis permits a better estimation of environmental amenity values from hedonic techniques. Improved estimation of amenity values is vital for policies aimed at open space preservation, using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easements and land use conflict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