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政策变革: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政策是法律和管制机构交互作用内生决定的结果。《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安排和环保局的创设,促使其政策目标从维护航道和公共健康安全、到恢复水体美学和休闲价值、再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清洁水法》和《水质法》推动了环境政策从点源污染治理、到点源与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再转向生态一体化保护。美国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机构的协调促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的协调发展,但联邦与州政府管理权分散引致的政策目标碎片化和农业部与环保局政策目标差异遏阻了生态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基于农户自愿参与基础上的非点源污染与点源污染排污权交易无效,导致日最大负荷总量控制政策实施困难。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协调发展促进环境保护集体合作联盟的发展是美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政策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必须与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协调互动,通过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和创新公众参与渠道的顶层制度设计,实现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保护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6,(7):60-60
非点源污染是从英文“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转译过来的,简称NPS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目前,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及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给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带来的污染,从而造成农产品品质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禽畜、人体等造成危害。主要包括化肥流失、农药流失扩散、农用地膜残留以及禽畜排泄物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已基本成熟,建立了配套的政策、法律和标准,以及相应的行动措施.纵观美国的畜禽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有以下特点: 严格细分养殖场类型 为了便于管理,美国通过立法将养殖业划分点源性污染和非点源性污染进行分类管理.点源性污染的防治是经过收集和处理技术使污染物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许可.美国的非点源性污染主要是通过采取国家、州和民间社团制定的污染防治计划、示范项目、推广良好的生产实践、生产者的教育和培训等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地利用养殖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省的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类型主要是暴雨、化肥农药施用、采矿、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污染等;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降低水体的功能、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饮用水源、造成建筑物和财产的直接损失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的"精英转移"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可持续农业发展受阻、生态系统恶化等系列生态负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农业优质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化学农业效应,且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克服农业劳动力"精英转移"的生态负效应应采取利益刺激、政策引导、培训提升等"柔性"措施,吸引农业劳动力精英回流,强化生态型农业人才培养,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郊区水体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上海郊区水体日益恶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非点源污染是市郊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对点源污染的治理不断深入,非点源污染对郊区水体环境的破坏作用就显得越来越明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三峡库区北岸最大支流澎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特征,能够明确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来源、总量等动态变化及风险等级分布规律,为三峡库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分区防控决策提供切实科学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污染风险指数及冷热点分析,采用高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降雨等多元数据,对2000—2015年流域内农村生活源、畜禽养殖源、土地利用源的总氮、总磷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 (1)澎溪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磷排放量呈现先减少再缓慢增长的趋势,其总氮、总磷排放均值分别为5 919.89 t和499.06 t,年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2.53 kg/hm2、1.06 kg/hm2;(2)土地利用源对氮磷污染的贡献占较大比重,年均占比分别为60.05%、74.67%;(3)不同子流域总氮、总磷污染年际变化空间表现特征均为南河(1 560.59 t、139.44 t)>澎溪河干流(1 181.51 t、95.70 t)、桃溪河(1 179.56 t、106.27 t)>普里河(1 000.32 t、76.48 t)、东河(997.91 t、79.22 t),南河子流域是氮磷污染的重点防控子流域;(4)流域内氮磷污染重点控制乡镇应为多年污染等级较高的镇安、高桥、金峰、铁峰、黄石、后山及2015年的热点及次热点区域铁桥、南雅、临江、南门镇。结论 澎溪河流域氮磷污染明显向中部和南部即澎溪河干流处汇集,流域中部水系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部山区,因此可对中部、南部乡镇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9.
基于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9个村742家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政策认知和响应情况的实地调查,应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计量方法对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认知与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态度和政策响应比较积极。农户希望由政府及环保部门负责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但是目前当地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还不够重视。户主年龄、性别、是否是党员或村干部等基本特征对农户治理环境的态度和政策响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另外,根据不同农户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以便更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疏理,简要回顾与评论了基于投入的政策和基于水质的政策,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控制政策不能以排放量为设计基础。由于设计与执行政策的信息成本过高,基于水质的政策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投入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论述了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农业将面临的耕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来自农业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挑战。然后从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农业资源的产权形式对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决策中采用集成模式以及完善有关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有效地加以实施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沙溪干流各断面1996-2000年的连续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沙溪的水质污染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2000年沙溪总体属Ⅱ类水质,各断面综合污染指数比1996年明显下降,但有机污染仍较突出,尚有28.6%的断面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农业非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和河道人工建筑影响等是导致沙溪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初步探讨了解决沙溪水体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挖掘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问题对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省为探讨对象,首先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含义及主要特点。利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及污染情况进行分析,2007~2014年河南省化肥及农药产量和使用量均呈上涨趋势,污染面积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肥、农药、秸秆及生活垃圾。而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利益驱使、政策方面不健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原因。该文认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应从推广减量技术,积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精准农业,减轻面源污染程度;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完善政策及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其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章综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和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制。认为追求增长的发展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治理成本高及多元化的农户生产行为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农户农业污染认知水平,引导农户采取合理的耕地投入行为,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对耕地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粮食主产县湘阴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农户农业污染现状认知、成因认知和政策认知均是影响化学投入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污染严重程度、农产品和耕地质量下降状况、农药危害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和政府政策满意度均有助于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量;(2)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人均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质量均对化学投入品施用量产生负向影响。结论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完善农业污染治理的相关环境规制来调整农户的耕地投入行为,最终达到防控农业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重要地位在海南省十分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海南省重要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建立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对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做出总体判断.从政策体系、污染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激励机制和政府行政管理与公民参与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河流、水文、污染物特征,采用输出系数法模型进行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并以COD、氨氮和总磷为控制因子,建立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水环境剩余容量及污染排放削减量进行分配。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总值分别COD433.84t/a、氨氮47.14t/a和总磷40.75t/a,4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畜禽养殖的COD、氨氮和总磷分别占各项总污染负荷的78.6%、60%、87.1%,成为保护区内主要的污染来源,水土流失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依次之,民俗旅游的污染负荷贡献率最低;污染源类型中,生活和民俗旅游污水则主要造成COD污染,而水土流失主要引起氨氮和总磷污染。保护区内COD、氨氮和总磷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 170.36t/a、128.20t/a、25.27t/a,相较于污染负荷,水环境容量偏小。其中,总磷的污染风险最大,其环境剩余容量达到负值,应对其进行总量15.48t/a的削减。秉承公平和效益原则,总磷排放量削减分配中,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民俗旅游、水土流失各污染源的削减比例分别为44.26%、10.83%、40.90%、6.15%;氨氮的水环境剩余容量分配中,畜牧养殖的分配量最小、分配比例最低(14.16t、49.85%);畜牧养殖成为研究区内重点削减和控制的污染源。基于非点源污染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其分配研究可为保护区水环境控制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对加强密云水库饮水源保护,控制上游污染源,保证水质安全,确保北京市民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江苏省1978~2009年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根据分解法,将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归结为农业经济规模、农业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人口规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其次利用单元调查法和生产函数法对历年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排放量和农业技术进步率进行估算;最后就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经济规模扩大、农业结构中养殖业比重上升和种植业比重下降、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和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以及农村人口规模扩大均会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但是,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实施却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这说明,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互协调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发挥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对绿色发展的引领功能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策焦点。然而,对于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抑制农业面源污染这一核心问题,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据此,本文综合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门槛面板模型,实证适度规模经营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未达到抑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预期。进一步地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进行效应评估和机制检验发现,静态面板模型中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加剧作用,并不是适度规模经营本身带来的,而是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城镇化等外部条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撑不足造成的。但值得肯定的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