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顾国达  李丹玉 《技术经济》2007,26(11):17-22,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这种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和谐。本文通过拓展的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BPCG),实证分析了1982-2005年间我国长期理论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明确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要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必要积极扩大内需、并优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2.
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资本积累速度的下降和创新不足将从供给面角度对经济增长形成硬约束,需求面的变化则对经济增长形成软约束.由于供给和需求面的双重约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都会下一个台阶,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国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2012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为7.91%,“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7.0%左右,建议将2014-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7.5%左右,“十三五”时期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5%左右.  相似文献   

3.
黎开颜  陈飞翔  刘佳 《经济问题》2007,339(11):10-14
在构建一个双顺差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的效应,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积极影响取决于条件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双顺差之间已经形成高度的相关性,双顺差的结构反映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潜在问题,同时,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之间已经开始出现相互强化的关系,降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将会严重地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相似文献   

4.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体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国际收支与一国的经济运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一般来说,一国国际收支的规模可以用国际收支总收入(或总支出)来衡量。纵观1982-1995年我国14年国际收支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总收入增长迅猛,从1982年的292.36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219.68亿美元,增长了7590,年均增长率达到47o,远远超出这些年中GDP的增长率。国际收支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10.4%增长到…  相似文献   

5.
历经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 1年的5432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要素成本上升,外需增长趋缓,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亟需调整与转型.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政策的微调预调,逐步理顺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探讨国际收支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3SLS和系统GMM方法,结合中国1982-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通过宏观经济稳定性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国际收支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负相关,其中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了经济增长波动性,资本项目收支失衡是形成通货膨胀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波动性也加剧了通货膨胀波动,因此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经济与管理》2009,23(2):11-14
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最近一轮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态势.随着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措施,房地产过度扩张之后遇到的资源和需求约束将不复存在,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宏观调控的常态是在高于真实潜在经济增长率上的操作,而非科学操作的根本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所定"三步走"战略的超前实现,这导致实现现代化目标所需的必要经济增长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限,而宏观调控的低效性也因此而产生。而破解中国宏观调控的现代化约束的方法由此决定:一种方法是将真实潜在增长率拉升至必要经济增长率水平,这决定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另一种方法是秉承改革开放的实事求是传统,将真实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参照值。相对而言,后者应该更为容易。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全劳动生产率(简称TLP)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97-2007年的生产率的增长,并比较各产业生产率的不同。与以往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的测算结果相比,采用TLP方法进行估算的TLP增长率较高,这是由于TLP增长率包含了设备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2002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平均"产业净TLP的增长率"是3%左右,"产业总TLP的增长率"接近9%,说明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较快,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0.
雷仕凤 《经济论坛》2004,(18):13-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实行的“增长优先”战略使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型改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应当改变  相似文献   

11.
韩蓉  杨文杰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51-52,12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加之金融危机的余波尚未结束,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首先阐述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长期因素,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及通货膨胀率,并分析了它们与汇率变动的关系。然后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加以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是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概述了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国际收支框架内,利用证券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动的1991—2007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发现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相关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采用四种不同的资本流动口径对人均GDP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证券投资项下的资本流量与长期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乾  孙诚 《经济与管理》2012,(2):16-18,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增强汇率弹性和本外币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艾光 《时代经贸》2007,(6X):61-62,64
内外均衡目标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均衡。目前,中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因此需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进行协调,同时辅以汇率及利率政策。只有内外兼顾统一才能使经济实现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近16年的转移支付数据验证了龚六堂2000年的观点,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率与地方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地方经济增长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之间也存在着这样"倒U"关系。用这种关系解释两个问题:第一,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部分正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穷地区,中央政府都应该对其地方政府给予转移支付,同时转移支付也不是越多越好,也应该有个量的限制,当地方政府的收益足够大时,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就不再那么明显,反而会抑制地方经济增长;第二,从新的角度分析转移支付均等化实现的条件,即富裕地区较贫穷地区较早的进入"倒U"曲线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时,才可能实现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完全脱离金本位的纸币体制下,货币不仅影响到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国际贸易。从货币均衡角度,分析经济危机发生后,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对一国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来说明货币均衡的重要性,分析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为宏观经济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Policy makers hav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he macroeconomic relations and the variables that can affect the 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they pursue, such as prices, employment,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economic growth. Recently, microeconomic behavior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 To complete the analysis,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those variables that define the firm's evolution and activities, and cash flow could be this kind of variable to b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h flow and one of the final economic policy target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h flow and applied economics, then develops the effects of cash flow on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8.
Contrary to the predictions of the theory underly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flows of capital triggered by financial liberalisation have neither equalised real interest rates nor increased income growth in many emerging economies. We explain this puzzle by developing a model that combines the balance‐of‐payments constraint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with a less stringent version of the real interest rate parity hypothesis. The model’s foundations are based on robust empirical findings or well‐established macroeconomic models. We show that a perverse combination of incom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for imports and exports generates slow income growth and high real interest rates. As domestic income grows and imports rise faster than exports,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s expected to depreciate in order to clear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or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market). An incipient capital outflow arises and interest rates increase. Faster adjustment in capital rather than in the goods market therefore generates a higher real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domestic small open‐economy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long run analysis shows that a constant degree of risk aversion implies a positive equilibrium real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that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default risk driven by persistent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thus impacts on long run growth. The model’s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with evidence from the three major Latin America economies: Argentina, Brazil and Mexico.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利用SVAR与VEC模型研究发现,通过投资、消费、外贸结构调整对我国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在短期与长期存在差异性。短期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占比,适当扩大政府消费占比,有效抑制进出口增长速度等方面;长期调整的重点应集中于有效提高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比上。由于我国消费和外贸结构调整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作用突出,因此,需要通过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国内消费需求来改变消费、投资和外贸结构,以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