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钟莉娜  李正欢  王军 《经济地理》2022,42(3):222-230
以典型的旅游驱动型城市武夷山市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破碎指数、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度等方法,分析了旅游发展与景观格局演变之间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夷山市人工表面大面积扩张,城市景观破碎度指数增加而自然景观破碎度指数降低。(2)核心区、边缘区和空隙面积显著减少,桥接区面积增加,重要程度较高的核心区集中在武夷山市的西北部。(3)景观格局演变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时空联动关系。(4)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景观格局演变之间,以城市发展为中介,存在着显著的双向作用过程。旅游发展通过强化城市定位、引导产业用地等方式影响景观格局,同时景观格局变化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二者之间形成联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绿地系统的类型、景观组分及驱动力分析和评价能够为绿地系统的未来规划起到指导作用。伦敦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最成功典范。以其为例,首先依据相关政策研究了1975—2018年6个时间点的绿地变化情况。而后借助ENVI5.3、ArcMap10.5、混淆矩阵和MSPA等技术方法从时间、空间维度与绿地格局的类型层面对其1975年来的绿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从时空变化到驱动力分析的绿地系统研究思路。结果表明:1)伦敦1975年来的绿地系统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975—1990年的缓慢减少期、1990—2011年的迅速恶化期、2011年至今的迅速恢复与完善期,绿地面积占比从1975年的39.83%下降至1990年的38.57%、2011年的30.71%,最后迅速上升至2018年的44.45%;2)核心区景观类型从占该年绿地系统比例39.83%的253.16km2增长至2018年的310.7km2,但边缘仅增加了3.08km2,绿地与周边非绿地系统用地的过渡地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研究时间段总体变化的kappa系数为0.68。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依次为33%、29%、34%、22%、37%,总体变化程度为32%;植被用地的平均变化率依次为21.73%、18.70%、21.63%、15.55%、21.66%,总体变化率为19.39%;主要的驱动力,建设用地>裸地>水域;基于MSPA与混淆矩阵的绿地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中人工河流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大部分城市景观中人工河流的设计和建设违背了生态学基本原理,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建议采用开放式河道设计和天然植被绿化,统筹人工景观河流、自然河流和城市天然降水排放,使城市中的景观河流和谐地融入自然系统,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综合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1987年、2000年及2006年三期TM影像(Landsat 5)为信息源,基于GIS技术对锡林浩特市市区及其近郊进行景观分类并生成景观类型图,将景观类型划分为10大类.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从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计算各类景观指数,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定量揭示了整个景观格局与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0余年内,研究区内居民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用地及商业文化用地等人工号现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长了5.12km2、8.56km2、2.92km2、1.00km2和1.65km2,以草地为主的其他景观近20年减少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54%.在景观水平上,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1、0.28和0.33,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4、0.62和0.77,加权平均面积周长比为19.3、26.72和30.38,说明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破碎化程度增高,斑块形状复杂程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海岛生态系统可货币化的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服务和景观价值。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评估海岛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基于相同等级旅游资源的价值等量化假设,构建了海岛尚未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景观价值评估方法,以位于渤海海峡的长岛为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9年长岛海岛文化服务价值为860.83亿元,平均分布密度为1.62亿元/km^(2),其中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占28.23%,景观价值占71.77%;(2)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从高到低排序:南部>北部>中部;有居民定居的海岛的文化服务价值大于无居民岛;(3)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消费者剩余是游客旅行成本的2.31倍,是长岛综合旅游收入的3.56倍。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而且开发严重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对未开发旅游资源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转化强度。  相似文献   

6.
农业景观脆弱性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度量方式,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石柱县农业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水平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等级类型空间演替明显。其中暴露度高值分布呈现由东部向南部、西部、西北部逐渐加强,与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方向相一致;敏感性空间变化高值聚集区由西南部向北部、东部逐渐缩减;适应能力空间变化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特征。(2)农业景观脆弱性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和集聚特征,脆弱性等级相对聚集。低度和轻度脆弱区集中于南部生态区和北部农业区;中度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和东部旅游区;较高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少部分分布在北部农业区;高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西南城镇区。(3)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演变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形成的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因素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变化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为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量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生态效益,以此判断研究区当前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否可持续。研究方法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方法、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4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内江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损失4335.26万元;同时,在假设内江市保持现状土地利用方式、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10年,内江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比2004年再减少96829.18万元。研究结论:内江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衰减主要由人工生态系统的扩张引起,因此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和理论来指导河流生态系统恢复设计,使河道整治即满足防洪排涝的安全需要,又能符合生态恢复的要求,同时还模拟了自然河道的形态和景观效果.形成城市中难得的郊野风光.  相似文献   

9.
借助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编制草原景观类型图,并利用专业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的连通性、异质性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空间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明显,人工景观比例增加,但总体相对稳定,草地景观占整个景观面积的86%以上。随着人为活动干扰加剧和气候环境变化,景观整体的破碎度加剧,连通性降低,景观的分布更加均匀化,生态系统向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随县厉山镇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并分析了厉山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厉山镇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86.80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628.30 hm~2;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上升趋势,优势度略有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09年的11.306 6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1.097 0亿元,年变化率达-3.40%;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持续下降,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废物处理、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9.258 8亿~9.433 8亿元,其价值总和约占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比例的83%;各种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明显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不足,估算结果较为准确。能为鄂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主导的义乌城市景观结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希军  何平  沈守云  陈存友 《经济地理》2008,28(6):1031-1034
在总结义乌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义乌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景观结构和景观空间布局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义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郑勤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99-203,210
基于2007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斑块分离度、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定量分析盘锦市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盘锦市的优势景观类型为水田,面积最大,广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其次为沼泽地,分布于西部以及西南沿海地区;城乡用地、水域和旱地的面积亦较大。区域景观格局基本上呈现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镶嵌分布的特征。(2)城乡用地景观的斑块数最多,为1 002,水域和水田的斑块数也较多,分别为131和98;滩涂景观斑块分离度最小,为0.06,其次为水田景观,为0.18;未利用土地的斑块分离度最大,为111.51。(3)盘锦市生态环境效应指数为0.42,低于邻近城市营口的0.51,而高于锦州的0.38,在生态环境质量上没有太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济宁古城水系发达、经济繁荣,是鲁西南最重要的漕运咽喉。以重要运河城市济宁为研究对象,探讨鲁运河影响下济宁古城风景体系特征,具体包括运河水利景观风貌和古城风景体系两部分。其中,运河景观风貌包括泗水、汶水、北五湖、南四湖构成的天然河湖,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引水、分水、蓄调系统建立的运河水脊独特水利景观风貌;古城风景体系则从城址变迁、城池形态、水网体系、水利营建、功能格局和城市意象6个方面探讨因水而生、因河兴市、因市而荣的古城风貌特征,以期为济宁运河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及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刘敏  张安 《技术经济》2019,35(12):117
德国租借时期的青岛园林在中国近代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世界范围的造林典范,是从造林到造园的成功探索,城市层面的建设意义突出。以史志、老照片、规划图与建设状况图等史实为依据,结合现场调研,梳理青岛园林规划,揭示其城市设计、科学生态、林业生产以及经济实用的规划思想。考证出公园、绿地以及林荫道布局在城市重要功能区;这些公园绿地既受到德国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在地域环境中追求自然之美与森林化景观效果。希望理清青岛德国租借时期园林建设的状况,对当前我国城乡园林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正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城市边缘 区的绿色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要 素,不仅承担着区域居民日常休闲的功能,还具有连续城乡生 态系统、调控环境韧性能力等多重功能。以南京主城边缘带绿 色空间景观系统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绿色空间 系统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从个体、局部和整体3个空间尺度展 开。个体对每个景观斑块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 核心要素,局部考察景观系统的层级结构,整体则从系统完 备性和结构稳定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系统3个不同空 间尺度的分析与评估,探索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健康发展的 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 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 的绿地为 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 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 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 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 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 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 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矿业城市——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以矿为本,城随矿建”的城镇格局和矿业遗产现状,结合焦作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提出将塑造城市特色空间与矿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以矿业遗产保护为手段,整合自然环境、城镇格局、历史文化、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等要素,确定多层次的规划路径和具有落地性的设计策略,对于焦作以及其他亟待城市转型的矿业城市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和矿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