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雨婷   《技术经济》2020,(12):73
风景园林界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研究方法与变化管理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探索。应用景观特征评估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尺度的分区、分类与评估:在区域尺度界定了21个景观特征区域;在城市尺度,苏州市涵盖了13个景观特征区域,其中圩田景观可分为岛型、网络型、破碎型和标准型4类。基于景观元素与模式显著性与韧性的评价结果,提出在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中需优先保护与更新水系与土地分割模式的空间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3.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 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 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 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 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 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 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 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 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 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 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 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结构的演变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极为显著。本文从时空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在时间上演进迅速;空间上圈层结构明显;工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改善。在变动机制上,政策、决策因素,资金的积累以及城市的扩散等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丰富资源,提高结构层次,加强规划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以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特征,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的分析,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对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校园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全面科学,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8.
南岳旅游景观系统分析与调整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迪云 《经济地理》2005,25(1):135-138
文章从系统的角度,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南岳风景区旅游景观进行结构分析和功能评价。并从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生态观念、景观保护、空间格局、宏观景观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景观生态问题和景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期望通过这一实证研究,推进系统学和景观生态学在旅游研究和实践中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原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多尺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老龄化系数、老少比两个测度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域、县域、镇域三个尺度对2000、2010年中原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地区整体及各个地市老龄化系数、老少比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老龄化高水平区由局部区域向全区扩展。但是,随着研究尺度的不断细化,老龄化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尺度差异性。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中原地区人口老龄化系数、老少比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随着研究尺度不断缩小,冷热点空间集聚分布范围更加集中。然而,两个指标局部集聚特征的也表现出空间分布不一致。4结合多尺度的时空格局分异结果,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公共医疗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且对两个指标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做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问的特征,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的分析,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对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对实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鉴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主城及郊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京市主城区及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主城和郊区住宅板块在区位价值、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指标上都有差异存在,显示出主城与郊区居住板块之间在发展方式、成长规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随着居住郊区化和新城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选取我国副省级城市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我国住房转型期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结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 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 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 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 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 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 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 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 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海岛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其绿地系统具有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特殊性.文章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对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绿地类型进行规划研究,以实现海岛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 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 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 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 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 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 的引导,城市绿地建设除了利用原有自然山水资源外,还有计 划地开展了改建与新建城市绿地。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长、交 通发展、私有土地收归国有等因素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出 现新类型,且绿地空间之间联结加强,同时具有绿地总量与空 间分布变化较少、绿地类型转变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个性化提升已尤为重要。青年人是城市公园游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他们对园林植物景观往往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因此,将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载体,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青年人所关注的园林植物景观因子进行研究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提取并命名5个青年人关注的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因子,分别是:植物景观的社会性、特色植物的选择与养护、植物景观的空间形态、植物的个体特色、景观空间的功能性。通过深入分析这5个因子,得出在营造契合青年人需求的园林植物景观时,设计者应注意营造富有一定内涵的植物景观以及开敞的植物空间;此外,还要注意开花植物的选择和植物色彩的搭配。本研究结果可为设计符合青年人需求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LiDAR点云在景观空间定量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目前对其运用多局限于景观空间的信息采集,为探讨如何基 于LiDAR点云数据展开景观空间的相关形态量化分析,选取 了过往研究中多局限于二维图像分析的“绿视率”指标进行具 体分析讨论,将其量化分析方法归为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建 模、分析4个主要环节。以南京河西某住区绿地为研究案例, 选取其中4处具有典型差异的空间节点对基于LiDAR点云数据 的“绿视率”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发现该方法具有“分析高效 性”“数据全面性”“结果准确性”3个方面的突出优势及运 用价值,对后续风景园林领域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精细化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 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 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 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 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 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 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 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 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urban forest is the main body for the urban forestry management. There are not unified rules and standard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forest yet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f the urban forest: the priority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he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lions, the optimization in the whole system,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forest and city, the culturecontinuance and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perability, etc. This paper takes Changsha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f the urban forest. Firstly, Changsba urban forest ecosphere is composed of the eco-garden, the round-the-city forest belt, the ecological isolation belt, the green channel, the landscape of the rivers and streams, the forest park, the biodiversity reserve and the eco-forest in suburb area. It aims to make every kind of ecological essential factors organically merge into the complex city ecosystem to build an eco-c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wide-open space with various habitats spots, to promote resident's accessibility, to perfect landscape ecology,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urban forest. When we construct the urban forest, we must optimiz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make the urban forest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in the best condition in order to buiM the harmonious green city for both man and nature to realize the whole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ystem by the complex functions of the urban forest in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dscape, recreation, e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