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在参考IPCC能源碳排放系数和中国碳氧化率等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核算方法。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其2000~2010年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建立情景方案分析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结果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2010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900.1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23%,且增速较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间年均下降率为2.4%,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建立的3个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方案中,与趋势发展情景和规划发展情景相比,适宜发展情景更加合理,在该情景方案下,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17.08%,2020年较2005年下降45.55%,可完成规划目标且更符合四川省发展实际。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四川省二氧化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能源补贴的内涵与分类进行论述,系统阐述了目前衡量能源补贴规模的主要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实证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补贴规模为3864亿元,取消这部分补贴会减少6214.9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千年研究所开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型,对我国2020年的CO2排放情景进行定量分析,来模拟与验证如何达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报告设定了技术进步、生活方式改变、价格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情景。分析发现,如果要降低CO2排放总量,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比例。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最好的途径就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节能减排是黑龙江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论文建立了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2005年为基年,对2006—2014年黑龙江省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燃料结构和燃料效率均促进了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下降;燃料效率对降低制造业单位产值CO_2排放的影响较大,但碳排放的进一步降低需要燃料效率和燃料结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是中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并且,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存在区域差异,研究二者协同性及空间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ESDA-GWR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份CO_2排放和SO_2排放协同性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SO_2排放量与CO_2排放量、人均CO_2排放量、CO_2排放强度存在正向协同性;SO_2排放强度与人均CO_2排放量和CO_2排放强度存在正向协同性,与CO_2排放量存在负向协同性;且这种协同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结果,文章提出要因地制宜分地区、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开展协同减排工作,以确保协同减排政策措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协同减排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单位GDP CO2排放降低40%~45%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文章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角度,对不同能源结构调整下的CO2排放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能源消费结构下能否实现我们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了检验,得出在无约束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减排目标,在能源规划约束下基本可以实现40%的减排目标,而要实现45%的减排目标则存在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非参数SML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并采用面板模型对按能耗与碳排放分组的行业分别进行能耗强度和CO_2排放强度回归。结果表明: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_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效应与CO_2减排效应具有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  相似文献   

8.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公布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所以作为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的山西,煤炭产业能耗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其转型是否顺利成功,"低碳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文章具体阐述了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温升高,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工业化以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结果,联合国气候大会制订了《京都协议书》及《巴厘岛路线图》,目前中国已成为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为此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本文对中国今后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水电、核电、太阳能、风电进行了论述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杨莉莎  朱俊鹏  贾智杰 《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工业三废排放水平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中工作中的关键指标,本文分析了2005~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及比重变化趋势、单位GDP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废物产生总量逐年上升。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单位GDP废气排放量、单位GDP固体废物产生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碳税是中国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09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技术发展报告》和《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其中,《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张任 《江南论坛》2010,(4):58-59
低碳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的热点,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流行语。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把人们对低碳的关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  相似文献   

15.
河北既是一个能源大省,也是一个能耗大省,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2006年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17亿吨标准煤,居全国第2位;万元GDP能耗1.895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目前河北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仍很突出,GDP居全国第6位,能源消费量居全国第2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4位。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河北必须加大力度,迎难而上,才能打好打赢这场节能减排攻坚战。  相似文献   

16.
估算了中国1998~2012年30个省份的CO_2排放量,利用全国30个省份多个指标数据,考察了金融深化和CO_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建立静态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首先以人均GDP和金融深化指标为解释变量考察金融深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然后在模型中加入城市化水平等控制变量,采用滞后期工具变量来控制有关变量的内生性,最后运用GMM方法研究了金融深化、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深化与中国CO_2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而证实了中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成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与对外开放度对我国碳排放成负相关关系。最后从长远来看,金融深化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以及我国低碳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全要素生产技术框架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将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计算了各省份产出与二氧化碳的目标值、增进空间与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作用大于规模效率,但省份之间差距很大,半数以上的省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超过50%,中国整体的减排空间巨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中国近1/3的钢铁产能。钢铁行业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面临着节能和CO_2减排的巨大压力。建立自下而上的综合优化模型,以钢铁行业国家鼓励推广的44项节能技术为基础,在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发展目标约束下,优化技术发展路径。研究表明,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等25项投资成本较低、节能量大的技术将会被广泛采用。在2015—2025年期间内,与基准情景相比,减排情景和碳税情景下的累计节能潜力分别为1 550万吨标准煤和2 549万吨标准煤,累计CO_2减排潜力分别为4 029万吨和6 629万吨;三种情景下的CO_2减排成本分别为7 931.2亿元、8 021.3亿元和10 217.5亿元。与减排情景相比,在碳税情景下,减排成本增加27.38%,但CO_2减排潜力将进一步提高64.5%。因此,采用成本低、节能量大的技术和征收一定的CO_2排放税能够有效地促进CO_2减排。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排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当前提升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根据贵州省2001—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度贵州省14年间居民生活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贵州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整体上呈增加态势,从2001年的5 145.0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9 857.79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5.13%。(2)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排放量从2 343.23万吨上升到2 993.91万吨,增幅高达27.77%,其中电力和煤炭消耗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高达95%以上。(3)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CO_2排放量从2 801.84万吨攀升到6 863.87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7.14%,其中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是CO_2排放的重要来源,占比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