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段文婷  陈有川  张洋华  朱子谦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中插19-中插24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准确预测农村居民点数量与分布趋势,而厘清其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是准确预测的前提.以黄河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减少量为切入点,分时段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影响减少量的主要因素并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9年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减少量在时间上先升后降,在空间上局部聚集,且聚集中心在不同时段间发生了转移;政策环境对农村居民点减少量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不同时段间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外生催化两大驱动因素以及乡村发展这一阻滞因素在政策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黄河下游地区农村居民点减少量的时空分布差异.农村居民点减少量影响机制可以为区域层面农村居民点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各县(市、区)农村居民点减少量预测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280个市辖区范围的城市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效率得分不高,变化幅度不大;城市规模效益梯度比较明显;城市经济效率与城市行政级别格局一致;区域差异较小并且呈现缩小趋势,省内差异贡献明显大于省间差异贡献;城市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群"状分布高值区域,以群内核心城市为中心,与群内较高、中等城市经济效率城市共同组成"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而低水平城市则成片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所选6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规模、投资强度、区域联系的影响程度居前3位;地理区位差异是客观因素,要素禀赋是初始因素,而投资强度、区域创新投入等是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1978—1987年、1988—2001年、2002—2014年三个阶段;省际差距整体趋于扩大,且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南部的发展态势明显优于北部,呈现明显南(或西南)向迁移态势;省际层面的空间分布以随机模式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呈现过短暂且不显著的集聚态势;与地区经济发展在省际层面上有较为显著的协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并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SEDA)探究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4年期间,东北三省城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时间演变趋势特点将城市制造业划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下降型四种类型;利用邻接和经济两种权重矩阵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表现出相似的"下降—上升—下降"(N型)演变趋势;东北三省制造业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经济效应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分布格局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指出山东省人口呈现"大集中、小分散"趋势,核心—边缘效应非常显著,核心区县市呈现就地城镇化,非核心区县市就地、异地城镇化并行;县城是就地城镇化的核心载体,小城镇和村庄则出现明显的分化。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横向来看,应统筹兼顾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县市两类城镇化,其中核心区县市与中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实施网络化发展,非核心区县市重点突破县城和重点镇;并根据空间演变趋势,实施前瞻性的区域策略。纵向来看,应尊重人口流动趋势,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县城、镇、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收集武汉市主城区2008-2018年间住房租金相关数据和2008年、2013年、2018年的住房租金样本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重心迁移分析法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异及时空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住房租金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8年期间,武汉市主城区的住房租金水平以江汉区最高,汉阳区和青山区整体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以青山区住房租金水平最低;各区住房租金逐年增长,且增长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涨幅差异明显。主城区住房租金整体上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周边递减的不规则圈层式的分布特征,住房租金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城区,长江以北的城区住房租金较高的区域相对偏少。主城区住房租金具有局部的空间异质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部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进特征;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采用变异系数及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依赖性和集聚性。重心迁移呈现“先东偏南,后西南”的过程,邻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整体来看,创新发展水平较低等级的城市,跨期3~5年能够实现等级向上跳跃式跨越发展,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创新发展在中下游呈现“极化→收敛”的周期性特征,而在上游呈现“极化→收敛”的演化态势。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中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均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M”形变化特征,且内部差异在2009年后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中游内部创新发展差异是总体创新发展差异的缩影;创新发展的上中下游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呈现倒“U”形变化;仅上游呈σ收敛,流域整体及...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速度与目标、人口与土地、城乡人口结构及城乡居民点结构、城镇化政策的重点等战略问题,并以对两个方案的对比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得出须从体制、机制层面更多地激励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集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面向原乡村居民发展低成本房地产业,吸引其落户,应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泰尔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湖北省2000-2010年土地经济密度总体空间分布差异及演变特征,并探寻其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湖北省各地级市土地经济密度呈现不断上涨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集聚性,地区间差异也较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差距正逐渐缩小。(2)湖北省各地级市土地经济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特性,表现为土地经济密度较低的市趋向于同土地经济密度较低的市相邻,出现鄂西北与鄂东南的二元空间结构。(3)劳动力投入强度、建成区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对湖北省土地经济密度产生负效应。空间自相关分析能较好地解释区域差异,对湖北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研究,能够为其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农地非农化问题,进而导致了农地功能变异、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等累积负面效应。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私权和公权相互制衡下的土地资产开发,从而实现农地非农化向正常态的回归。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将转移至郊区和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进行更新建设和对城镇进行棕地再开发将成为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煤炭的大量开采导致大量采煤塌陷地的产生,采煤塌陷地不仅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也给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制约众多煤炭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保护耕地、保障社会稳定、腾退建设用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煤炭城市解决稳定与发展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研究在对煤炭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良 《价值工程》2009,28(3):72-74
建设和谐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障碍就是农村土地的利用不合理。所以合理利用土地与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地区利用土地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一种趋势,大城市近郊区的小城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以上海市"一城九镇"的规划建设经验为参照,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寻求一种适合自身特色的重庆市近郊区小城镇开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型开发项目的审批,发展山区的交通和农业机械化,放宽对流动人口入籍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8.
The great urbanization project that started some 10,000 years ago is approaching its final stages. We focus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mature cities and on the possibility th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ll contribute to a phase transition and a start of a new urban life cycle. In a context of agent-based model that includes heterogeneous land developers, housing consumers and planning agencies, we speculate about conditions that may change cities as we know them. In particular, we propose a scenario in which the prevalent central city oriented metropolitan areas will be replaced by a multitude of sprawling cities.  相似文献   

19.
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城镇空间碎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产权角度分析小城镇建成区空间碎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指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设计使集体土地使用具有低廉性和排外性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了以村庄为单元的经济要素空间分布簇群,是城镇空间碎化形成的关键原因。打破二元分立的土地产权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是抑制城镇空间碎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