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工这一新兴的利益群体,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从80年代初农民进城务工,到目前已有2.1亿左右农民工在往来于城乡之间.进城务工的农民不仅为农村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农民工自身权益却遭受了很大的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也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重大问题.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中核心-边缘(CP)模型,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两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客观上产生了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效果,但也受到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制约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即只有当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超过一定门限值时,这一作用才呈现正向的促进效果;反之,则有可能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各子维度对劳动力转移的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关键维度识别,更细致地解释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异质性影响。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产业分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化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对农民基本上实行的是产业封锁,农民所从事的产业只是单一的农业,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土地;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农民从农村中解放出来,他们开始进城务工和从事服务业,实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特别是十六大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更加强化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和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农民向城镇转移获取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被缩减,而获取非农收入的成本率反而加大,堵塞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渠道,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要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城镇化的有效推动因素,必须从提高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两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双重机制。不同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依据我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影响“民工潮”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而并非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离土不离乡”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结论。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成都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办法》)日前出台,根据办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为农民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而进城务工农民工则可以用这笔钱购房,租房。(见11月25日《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8.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各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应发挥的职能不够,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障碍重重.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劳务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动力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城乡预期收益的差异的结论;同时运用供求理论分析了对输入地的影响,包括对输入地就业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对雇主的影响,认为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入对城市居民就业产生一定替代效应,但同时也给另一部份人带来正面效应,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列文斯坦曾说过“人口迁移流动意味着生存和进步,而静止则意味着停止和萧条”。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型劳动大军。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仅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而且闯出了一条通过劳动力流动转移,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三农”问题解决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农业收入的持续下降,农民迫切希望转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持续增加,而农村流动劳动力大多是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所以从非正规就业角度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非正规就业的现状以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3.
金融海啸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海啸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扩大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新空间;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改革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价格宏观调控;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一系列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上海出台了系列农民就业促进政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的农民就业促进政策还存在协同问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15.
The 1920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diffusion of the gasoline tractor in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he tractor was a labor-saving technology by virtue of its speed of operation, reducing labor input per acre. During the same decade, immigration policies of the USA and Canada diverged sharply. While the USA implemented immigration quotas, Canada admitted large flows of Eastern Europeans, provided their destination was the Prairie West. With the essentially homogeneous nature of the plain on either side of the international border, this divergence in policy sets up a natural experiment that allows us to tes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anges in labor supply on the adoption of labor-sa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e show that although Canadian farmers had earlier adopted tractors at the same rate as farmers in the USA, the relatively slower rate of adoption of the tractor on the Canadian Prairies following the policy diverge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Canada’s shift to a more open immigration policy. We conclude that changes to macro-policies can have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as illustrated by this example of tractor diffusion.  相似文献   

16.
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收入差距过大的格局并未改变。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面临资源流失、产业滞后和制度缺陷等障碍。必须不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充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加大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以有效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调研问卷为基础,从农户行为视角,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兵地不同体制、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就业环境对新疆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家庭特征中,16岁以上劳动力数量、家庭在校子女数、家庭实际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占比对农户影响显著;个人特征中,受教育年限对农户非农就业有正向影响;不同体制下,地方农户相比兵团职工非农就业意愿更高;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方面,仅“是否了解小额信贷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就业环境因素中,距离乡镇集市的距离对农户具有负向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培训农户职业技能,减少兵团对职工外出务工的约束,增强金融机构在农户自主创业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由于农业比较收益的低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第一产业就业空间极其有限,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尤其是非农就业问题。根据安徽省的资源禀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的现实,因势利导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全省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如何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找到一条正确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的关键课题。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础,在农民市民化的试点中闯出了一条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陶家模式”,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统筹城乡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