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数据,筛选出一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在规模、效益、国际化程度、成长性、发展潜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日本和韩国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手段的了解.为我国提供了后进国家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规模产业、政策环境、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等四大因素,其中规模产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省际竞争力强少弱多,且分布不均衡。要加强区域合作,扬长避短,注重创新,增强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据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适时提出调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有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产业外部影响因素 1、产业政策环境。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  相似文献   

5.
据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适时提出调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有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的17个行业在1995—0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上,突破了以往仅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考察的做法,增加了对技术创新环境方面的考虑。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影响;且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环境指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技术创新产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相对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环境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7.
田红彬 《当代经济》2018,(4):6-7,33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是衡量技术产业发展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产业集聚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我国2003年到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间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可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了交易成本,给对外贸易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高技术产业大国和世界性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组装加工基地,但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由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一般要素竞争力向依靠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核心要素竞争力转变的跃升期,要转变发展战略与模式,调整相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在评价我国产业外贸竞争力时,存在竞争力指标值高而现实中企业获利能力低的悖论.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由于忽略了我国产业独特的结构特点,目前常用的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无法真实度量产业竞争力;全面测度我国高技术产品外贸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中,应包含能反映产业结构特点的自主知识产权维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对产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评价我国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技术产业引领发达经济体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减小,人力资本价格升级及金融危机的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格局,并以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竞争力格局的基础要素的作用大小。分析说明,京津冀地区将凭借人才、文化、政治、战略等内源性优势,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迈向国际经济舞台的先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竞合”为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了2000年和200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构的差异,并运用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高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来阐释这些内部差异。进而说明高级人力资本要素是衡量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变量之一。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利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卫平 《经济前沿》2004,(12):29-3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步伐的加快,高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更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划分指标层,子系统层,分系统层,目标层4个层次,运用标准化,归一化处理的测度方法。从竞争实力、竞争推动力,竞争环境3个分系统层面,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总体评价,以期找到广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集聚眯,找出发展差距并寻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孙彩虹 《生产力研究》2005,(6):174-176,F0003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关系分析得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靠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高技术的渗透、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需求基础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业在效率、竞争力、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信息时代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在分类并量化影响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两大类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贡献最大,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开发区增加值这三个因素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关系分析得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传统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靠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高技术的渗透、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也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市场需求基础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业在效率、竞争力、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信息时代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李拓晨  丁莹莹 《现代财经》2013,(7):107-116,129
为了深入探讨FDI技术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将FDI技术溢出划分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关联效应四个维度,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维度;并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示范效应对竞争态势的影响最为显著,竞争效应对竞争潜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员培训效应对竞争实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关联效应对竞争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实证结论将为合理吸收FDI技术溢出、进而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内地各省市(西藏和新疆除外)近3年的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综合排名第二,但创新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新产品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为提升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需要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R&D资源利用率、优化R&D人员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术产业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针对全球产业链水平的测量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本文为准确把 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产业链水平,通过熵值法TOPSIS法构建包括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产业聚集以及产业竞争力五大指标的我国各省市高技 术产业的全球产业链水平测度体系。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全球产业链水平大致呈现东、南部区域优于西、北部区域的分布格局。最后, 针对测算结果提出提升产业链水平建议,以期推进各省市全面、协同提升产业链水平,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伶 《技术经济》2010,29(4):22-25
本文从技术含量角度,运用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对中日韩三国不同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都有所优化;我国依然在中、低技术含量产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日本、韩国在中、高技术含量产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我国高技术含量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但与日韩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