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按市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3.7%提高到2000年的26.8%,但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2000年我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R模型用于分析环境压力、现状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与人口教育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教育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不同教育结构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程度不同;人口教育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口教育结构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迁移、城市化发展与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迁移从微观方面分析是一种个体决策过程,从宏观方面分析就是城市化渐进的过程,两者是同一现象在微观和宏观中的不同表现。本文利用局部调整——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分析城市化水平与非农化产值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农化对城市化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效果却非常显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非农化的响应较慢,存在滞后性。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城市化水平短期内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发展时呈现出的一种短期、局部性现状,具有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并不会长久存在。其解决思路在于缩短农民迁移过程中的滞后性,同时促进农民工向合法性永久迁移者转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在发展,城市化水平却普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着重分析城市化发展与调整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政府职能、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出发提出推进城市化进程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滞后与城市化滞后程度测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滞后与否是相对与其自身的工业化程度而言的,这一滞后的程度,不能用“国外城市化水平-本国城市化水平”法测定。直接用本国的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数去表示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则意味将整个农村不存在非农产业人口,视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应状态,这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再加现行城乡人口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需要专门探讨测算城市化滞后程度的方法。笔者利用工业化程度、城市就业人数、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等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匡算出:2000年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程度为11.95%;并匡算出当年的城市化缺口为:劳动力人数8501万、人口数1.29亿。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具有两重属性,它既遵循了人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资本主义人口城市化的特殊规律。文章分别回顾了英国和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各自的特征,在对比两国人口城市化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英国人口城市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是:农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基础;非农产业是人口城市化的关键;社会保障制度是人口城市化的安全网;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断缩小差距是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工业化水平。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发展提供条件,并以不断增长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却一直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人口还仅占总人口的30%左右,而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已达40%以上。因此,大力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发展战略。本文仅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用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工业化将会受到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调整城乡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工业化与城市化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海龙  黄明 《技术经济》2011,30(9):52-57
对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对偏低。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提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经济水平低下,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在我国目前农村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农村弱势群体弱势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更与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非农职业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差,非农职业教育水平低,导致了其非农就业水平和个人收入低以及家庭生活贫困。只有通过大力宣传非农职业培训、构建科学的培训信息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等措施,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农村弱势群体接受非农职业培训,实现非农就业,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晓红  万鲁河  周嘉 《经济地理》2011,31(3):489-492,499
通过诠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内涵、形式以及特征,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是在产业、规划、社会、政策等多种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区域城镇化演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东部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2 000多km,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要地,也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地域。文章分析了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的区域基础,探讨了区域城镇化的现状特点和演进轨迹,预测了交通通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城镇化演进态势与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具意义的是,战略性地探讨了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系统对交通通道体系建设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及其对城镇化演进的制约,提出了未来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陆桥城市轴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陆桥城市轴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轴心区。本文对其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方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和非农化、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等问题进行了定位分析。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桥城市轴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战略及具体的发展思路,指出轴带促进城市轴整体利益的整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区域规划和城市体系规划、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的培育、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成为大陆桥城市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测度存在颇多争论,关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也存在不同意见,本文试图就这两点争论提出自己的判断,并以此为据,对被学者们忽视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另外,在谈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程度时,人们往往只注重绝对的城市化率,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我们认为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及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用非农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比较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曹广忠 《经济地理》2001,21(2):213-217
随着我国乡镇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经济空间结构不甘落后 日益复杂,传统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在量测城市水平时表现了邮越来越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传统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为接近实际的城市化量测方法,并据此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辽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在充分研究辽西走廊地带的区域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探讨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20.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has argued for a long time that income mobility could attenuate the degree of cross-sectional inequality by offering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ir socio-economic position. Using the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from 1989 to 2011, we measure income mobility as the degree to which longer-term incomes are distributed more or less equally than yearly income. Five main results are emphasized. First, there is strong income mobility in rural China that partly offsets yearly income inequality. Second, income mobility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2000s, indicating that income distribution is becoming more rigid. Third, mobility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ransitory income fluctu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two tails of the distribution. Fourth, income mobility has an equalizing effec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Fifth, we show that non-agricultural income mobility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over the period and that its equalizing nature has also rece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agriculture sector in rural China was a crucial factor in explaining the increase in rural inequality until the mid-2000s,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generalisation of such non-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partly accounts for the decline in rural inequality observed since the mid-200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