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基于对40个农民工的质性研究,从性别分工和自我定位角度考察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工夫妻通过性别分工在经济层面能动地适应城市;除受宏观制度排斥、社会排斥等因素影响外,农民工的自我定位也影响他们对城市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农民工能在经济层面适应城市,但在心理和社会层面却难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分析共青团组织开展此项工作的困境,并从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四个方面提出了共青团组织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治理策略,最终达到促进这个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目的,以体现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如何被城市排斥问题.笔者认为,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的关键是如何适应的问题,包括职业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等,而影响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能力弱、行为修养不得体等,因此需要从国家、城市、农民工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驱动力。本文借鉴西方城市学理论,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对移民问题的分析框架,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制度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等维度透视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如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很多学者关心的一个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协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现状了解,从流入地与流出地文化的差异、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城市居民意识、城市公共设施、社会政策五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社会融入难的原因。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建立基于社区—学校—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区为流动儿童服务的功能,提升公民素养、增强行政服务意识、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城市公共设施为流动儿童服务的能力这四个方面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社会排斥共同构成了其"驻"与"返"判断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途径,为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相关组织系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活动效率。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却制约了这种资本的效力,从而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留在城市完成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明确以下路径:从滞留(共栖),到城市适应,再到城市融入(竞争、合作、内化与认同等),最后实现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已成为当前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社区服务及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障碍,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文章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综述等方式方法,归纳总结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以及政府为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并不乐观,临时社区的提出是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新探索。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同视角的分析也逐渐成熟,但并没有从农村的随意性和城市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来解读这个问题,而临时社区创建的理论基础恰在于此。在具体创建中,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合力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其城市融入机制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方面呈现出了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异化、经济限制、生活隔离与心理排斥.这必然会阻碍社会融合与危害社会稳定.现在,中国具备了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的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整合城乡就业市场,构建城市安居工程,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培育其社会资本,消除社会歧视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经济收入和制度资本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教育投资,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增强人力资本;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打破城乡互动壁垒,提升社会资本;促进城市认同,激发自信、乐观和希望,维护心理资本;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增大经济收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制度资本。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农民工融入城市可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但农民工城市融入却存在一系列障碍,要通过将农民工城市融入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计,立足体制变革来推进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制度改革,多方分担社会成本、减少城市融入的阻力,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以城市社区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分析了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了在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中国农民工总量2.3亿中的六成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征,分析犯罪形成的内外因素,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从而有效地防控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社会融入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而经济活动是社会行动的首要活动。根据对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持续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考量“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身特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4个方面分析“村改居”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年龄、性别等自身条件无关,经济资本中分红、房租等可替代收入变量和人力资本中高层次职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交往能力和政策制度变量在各自的类别模型中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未能进入最终模型;就业收入、文化程度和一技之长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因此,“村改居”群体提高就业收入和文化程度以及拥有一技之长,均有助于其城市社会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课题组以在沈阳、大连、丹东、本溪、朝阳、铁岭6个样板城市中工作、生活的350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从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的状况、对流出地的看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依据对菏泽市256位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研究结果表明:76.9%的农民工愿意留在城市生活;能否融入城市生活、父母的身体状况、子女生活情况、每年务工时间、感受社会的关心程度、月收入水平、找工作的难易度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如果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获得一份长期合同或者能够从事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工作,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融入城市。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和社会阶层的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基于CHIPS 2007数据,应用多元logit回归模型从职业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内生约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受教育程度以及强社会关系对农民工获得长期合同以及技术管理类职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少数民族群体大量涌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压力,由于人员结构的不稳定、民族心理素质差异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少数民族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的迟缓。对于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客观上加强社区工作与主观上推动少数民族自身主动融入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城市融入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框架体系,不断丰富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是社会建设中急需关注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到来之际。文章从社工专业视角出发,综合使用个案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四个主要方面找出烟台市农民工社会融入存在困难的原因,并结合优势视角理论、增权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多角度提出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具体干预措施,以期对我国区域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