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张昆仑关于三种价值理论评论中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四大问题",并结合其提出的评论"准则"一并逐点商榷和反驳,以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正确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楚永生 《生产力研究》2003,23(5):53-54,68
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劳动内涵的界定包括三个层次 :劳动一般、生产劳动、商品生产劳动。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内涵的认识 ,有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同时也可有效地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误解和分歧。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的服务观,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使用的"本来的服务"与现代"服务"业贩卖的"服务"商品是两个概念.马克思所指出的"本来的服务"是消费使用价值时产生的有用效果,而现代"服务"业贩卖的"商品"实际上是服务的提供,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服务资本家将自己所有的消费手段和服务工人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租赁给消费者,并收取租金.服务提供的这种资本主义形式就是现代"服务"业,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地、固定资本、追加劳动(服务劳动)等,这决定了这些"服务"业的非生产性质及其政治经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进行科学界定,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必须打破生产劳动比非生产劳动重要的观念。只有具有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的劳动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并全面分析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6.
吕学山 《经济师》2002,(5):37-3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 ,应明确地将科技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纳入生产劳动范围的视野 ,将第三产业 (作必要的“社会扣除”)的发展纳入创造商品价值的范畴中来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种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讨论中的一些观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张拓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产劳动内容。分析了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公务劳动与价值的关系。认为对劳动价值论,既要继承与坚持,又要发展与创新。论述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四个层次的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服务劳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的一般角度、商品生产的角度、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的角度、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实的发展 ,本文指出 ,那种以是否从事物质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来判定服务劳动为生产劳动的标准是片面的 ,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才能真正判定生产劳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科学方法的分析 ,指出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分析方法、历史与现实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方法 ,仍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劳动理论创新时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哈特和奈格里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范式的转型提出了非物质劳动概念,并认为在非物质劳动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做出修正,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本文通过批判性地分析他们的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以"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模糊"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读,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商品价值量"是抽象意义的"计量",是对本质的规定,而非具体意义的"计量",它由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社会过程客观决定,不能以具体意义的"劳动时间难以测量"来否定价值的质的规定;(2)基于"共同性"的价值理论服务于哈特和奈格里主体政治的理论建构思路,他们对价值的解读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这种价值与其说是商品价值,不如说是政治价值;(3)哈特和奈格里的理论建构方法,早已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唯心主义。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仍应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对本文作者"生产劳动理论观"批判的三个内容的反批判:一、到底谁在搞唯心主义?二、如何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三、什么是"人民之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朝栋 《经济经纬》2003,23(3):8-11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6.
张宇  蔡秀玲 《经济与管理》2006,20(10):31-34
企业根植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联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视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市场的依赖表现为企业内部制度的某种缺陷,即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像科斯等所言,要与雇员签定较为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内部制度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于是出现了“工荒”。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企业根植性的又一具体表现。构建劳动力市场三方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出发,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低廉的工资成本.依赖FDI和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我国形成了低成本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和"三农问题"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三农问题"的缓解,劳动者工资的提高,并不一定会降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转变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而且能够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9.
Productive consumption enables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ent needs and increases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labor. The productive-consumption hypothesis is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because it modifies the "harsh" 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tradeoff traditionally assumed.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productive- consumption hypothesis into a simpl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reveals the following implications: (i) the possibility of a poverty-trap; (ii) the rule of optimal consumption turns into a modified Keynes–Ramsey rule; (iii) the (effective) IES is based on, inter alia , the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human capital due to productive consumption; (iv) a rising saving rate; and (v) transitional dynamics to an asymptotic balanced-growth path.  相似文献   

20.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应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三农"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性的要素性资源单向流动,尤其是劳动力单向流动,是导致"三农"问题长期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