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资本弱化避税是国际税收领域中常见的避税手段,但目前我国对资本弱化的研究,不是局限干自然人关联方,就是局限于公司关联方在对公司关联方的资本弱化避税研究中,主要研究跨国企业之间的资本弱化,而对关联双方企业属于同一个国家居民纳税人的研究几乎没有,由此得出片面的判断和结论.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关联方其避税原理和避税程度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来我国投资办厂的外商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我国税法和税收征管中还存在不少漏洞,导致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逃避纳税义务,因此,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反避税工作的开展。一、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方式1.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利用转让定价避税是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关联企业内部基于共同利益,通过人为安排而形成的不同于正常市场价格的内部交易价格和费用收取标准。这其中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我国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即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从国外进口,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往往采用“高进低出”的方法,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设备和材料,用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口产品,这样企业很容易形成账面上的亏损,而利润实际上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2.通过资本弱化避税。资本弱化是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资本大于权益资本的资本结构安排现象。按照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税法的规定,负债的利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股息的分配则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此,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时,外商一般...  相似文献   

3.
各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很难在内容和标准上达到完全一致,从而使跨国纳税人在纳税方面有机可乘。跨国纳税人主要利用转让定价、国际避税地、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资本弱化以及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国际避税。国际避税行为由于其手段的外表合法性,因而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日益猖獗,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随着来我国投资的外资越来越多,国际避税问题在我国也变得日益严重。如何防范国际避税,更好地维护我国的财政税收,稳定市场秩序,成为我国税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减少税额,采用贷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进行的投资或者融资。资本弱化税制旨在避免纳税人通过人为提高债务融资比例以规避纳税义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渗透,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在防范资本弱化避税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弱化税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资本弱化避税原理。认为自然人关联方资本弱化避税来自于债务利息的“税收挡板”效应;国内资本弱化避税主要是由于母子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不同,以及母公司采取债务投资时所减少的“税收挡板”利益和采取股权投资时获得的“股权增加”利益的比较;国际资本弱化避税产生于税收利益在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的分配差异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资本弱化是指公司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通过扩大债务融资比重,减小股权融资比重进行避税的一种手段。公司通过弱化资本可以增加利息支出,在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利息支出打入成本使得应税所得减少。如果一国税务当局不对资本弱化状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该国税收利益将受到损害。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其中包括荷兰。本文首先介绍荷兰资本弱化新规定制定的背景,然后是规定的内容以及简评,最后再联系我国现状对我国资本弱化法规的制定提出借鉴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论外资企业的避税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企业避税现象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避税产生的根源有纳税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多种客观因素,其避税的主要方法包括:“转让定价”法、“资本弱化法”、提高投资设备价格法、隐蔽技术转让价款、转让工程劳务费用、滥用税收优惠、推迟企业获利年度、规避我国税收管理及利用国际税收协定等。对外资企业避税的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完善有关的立法规定,又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税收协作,提高税收专业队伍的素质等多管齐下,打防并举,以达到减少或清除外资企业避税现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越来越青睐于利用避税地避税.如何应对避税地避税已受到相关部门和诸多学者重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以致应对避税地避税所取得的成效甚微.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避税地对策税制.  相似文献   

9.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个亮点就是第一次引入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条款。在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其实际作用发挥如何,笔者运用博弈论分析认为,我国有关反国际避税地避税措施具有单一性,不能有效规范跨国企业国际避税地避税行为。本文借鉴国外做法提出了控制反避税调查成本和对避税行为加收利息或罚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境外投资日益增多,形式愈渐多样,关联方交易也愈趋频繁和复杂。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避税的行为,《企业所得税法》专门设置了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对原有的反避税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该章完善了转让定价、纳税人举证、第三方协助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增加了成本分摊协议、预约定价安排、受控外国企业、防范资本弱化、防止避税地避税和一般反避税条款以及反避税罚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票市场税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税收的现状,指出了目前股票市场税收存在的缺陷,认为应尽快开征资本利得税,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减免二级市场印花税税率,取消个人投资所得的重复征税。  相似文献   

12.
最优税制的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学尤其是在财政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转轨时期的中国税制正处于一个急需理论发展的阶段,如何理解先人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税制改革提供更好的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最优税制理论的发展做了综述,认真分析了最优税制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并提出了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了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统一趋势,指出所得税并轨将有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并且所得税并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尽快推出“两法合并”改革,缩短并轨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行税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控效应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税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的调控效果,其原因在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与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现行税制收入弹性差,应征税种缺失,税率结构零乱.为此,应改革现行税制,特别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税收调控体系,构建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的双主体税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遗产税的征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税制改革焦点之一.本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实行遗产税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遗产税在我国的开征模式做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鼓励本国企业之间以及企业的跨国投资,世界各国都通过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本国的投资活动进行鼓励、促进。其中,消除经济性重复征税是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简要评介世界各国消除经济性重复征税的典型做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所得税法中关于消除经济性重复征税的现行政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4年我国的税制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结构调整,在规范税制、公平税负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税收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阐述了我国税制再改革的着力点是强化税收的组织收入、减轻税负和调控经济的功能。税制再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再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形成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局面,分别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这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因此增值税扩围改革势在必行。增值税扩围意味着营业税最终被取消,建立这样一个新体制对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改革中如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将是增值税扩围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增值税扩围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能为改革实践和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一直是税收学界和税务部门争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由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不同,税收结构也不尽相同,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以黑龙江省税收资料为例,运用常用的统计与计量技术,探讨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近期最优税收负担率量值的大致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我国实际税收负担率的高低及其走向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首先从衡量税收负担率的指标体系、税收负担率区问选择的理论模型等问题出发,对世界各国税收负担率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近期最优税收负担率的量值做了大致的估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税收负担率一直稳定在10%~18%的水平,这与我国目前能够接受的最优税收负担率已相当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有限的财政收入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应该成为我国今后财税体制改革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