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边缘地区的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提炼出地域性品牌以设计为导向的可持续创新方法,即构建以设计文化为主导的组织生态系统,运用设计思维整合地域性资源,再根据目标用户需求驱动产品创新。并以雅安灾后重建社会创新项目为例,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由此得出,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工具,通过作用于品牌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模式和用户体验等各个层面,可以帮助地方获得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力和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以来,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和业界高度关注,并对其他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梳理了相关旅游区域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系统总结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要素、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力。结果表明:示范区先后经历了"点"型开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三个演变阶段;示范区演变过程是外在驱动因素(经济、政策、交通、市场)和内在驱动因素(资源、品牌、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顾客购买的可选项增加以及顾客追求新颖的内在驱动,现代市场消费者在品牌之间不断的转移,同时顾客购买成本及感知风险的降低加速了品牌忠诚的降低。在产品差异化降低的背景下,只有情感可以维护品牌忠诚。情感是品牌的内在核心同时影响着消费决策过程。利用情感要素维护品牌忠诚需要赋予品牌特定的情感要素,建立相应的整体品牌体验情境,同时维系品牌与顾客的情感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是城市品牌的内涵,城市品牌的塑造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撑。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力的构成要素和城市品牌的价值体现为切入点,提出如何从文化力的视角塑造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可持续创新驱动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可持续创新定义,指出企业可持续创新具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促进生态和社会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创新与发展能持续较长时间几个基本特征。企业可持续创新包括瓶颈驱动、政策驱动和文化驱动3种驱动模式。中小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发展瓶颈驱动;大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政策驱动;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通常受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可持续创新文化驱动下的企业更具有生命力,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冯玮  余日季 《经济管理》2005,(17):22-25
现代经济呈现服务化趋势,服务创新与企业盈利成长之间的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其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通过四个维度的服务创新来驱动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手段。以2011-2013年东北老工业典型地区装备制造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规模实力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及创新利益要素4个创新驱动影响要素,通过相关矩阵赋权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驱动关键影响要素及其主要影响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创新驱动关键要素维度下的现实基础不同,对企业创新发挥主要作用的要素也存在差异。其中,创新资源要素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市场环境要素对外资企业创新的刺激作用更大,创新利益要素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
品牌不是产品,但是它赋予产品意义,并且在时间和空间双方面限定其本体(卡普费雷尔,1997).品牌概念内涵的发展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或公司品牌.品牌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企业吸纳、转化先进生产力的结果,是不断组合有形、无形的经济要素的产物,是目标市场对它所表征的文化特征高度认同的结果(年小山,2003).我国正处于品牌意识与品牌偏好快速成长的发育期,品牌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对于品牌的重要性已取得共识,但对品牌的价值评估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品牌评估能反映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强度,体现品牌资产的真正驱动要素,对品牌拓展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手段。以2011-2013年东北老工业典型地区装备制造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规模实力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及创新利益要素4个创新驱动影响要素,通过相关矩阵赋权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驱动关键影响要素及其主要影响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创新驱动关键要素维度下的现实基础不同,对企业创新发挥主要作用的要素也存在差异。其中,创新资源要素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市场环境要素对外资企业创新的刺激作用更大,创新利益要素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对其形成机理和主体驱动力特点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地互动协同和有效整合,以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合力。在中微观层面,要促进驱动要素层次的协调优化;不仅要注重发挥法律与公共政策、资金与利益的驱动作用,更要重视和增强科技与人才、文化与教育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6.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