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为核心特征的滞胀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滞胀风险的成因发现:经济基本面、政策面、结构性因素和预期共同驱动通胀高企,持续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使核心服务价格成为美国通胀中最“顽固”的部分;在全球总供给“逆风”的时代,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短期看,全球滞胀风险会降低新兴经济体的产出,恶化其债务情况。随着金融动荡从外围国向中心国传导,滞胀风险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中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面临趋势性下移,低增长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面对全球滞胀风险的外溢效应,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防范中心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将扩内需放在首位,着力应对“滞”的风险,促进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发现:融资约束效应、实业资本空心化效应、负收入效应和储蓄效应等机制是导致房价与通胀、产出之间非线性动态关系的重要原因。运用门限模型对中国现实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房价对未来产出与通胀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当房价处于低增长阶段时,房价增长率对于通胀与产出产生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当房价处于高增长阶段时,房价的这种影响效果不显著。(2)相对于线性模型,门限模型设定能够有效改善房价对通胀和产出的预测效果。因此,如果政策当局希望充分利用房价中所包含的关于未来通胀与产出的领先信息,进而实现"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之目标,则需将房价水平维持在低增长机制中。  相似文献   

3.
潘向东 《证券导刊》2009,(29):16-16
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通缩"阴影逐步远去,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或面临"结构性通胀"。未来,资源和资产价格将快速上涨,但反映通胀状况的经济指标CPI和PPI并不会出现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房价上涨在通胀形成和传导中的作用,指出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通过引发通胀预期推高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价格,从而对整体价格水平产生成本推动型的上涨压力,其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通过加大食品价格波幅和提高其价格中枢水平对通胀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抑制物价须管好房价,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改革预期、经济复苏和估值优势三大逻辑讲,A股市场始于去年底的反弹行情基本宣告结束了,接下来A股很可能会游走于经济复苏和通胀反复之间。按照各种“复苏+通胀”的组合来看,最坏的结果当然是滞胀,最好的结果是稳步复苏和温和通胀,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处于二者之间。而且,复苏的数据和通胀的数据在特定时间段还会出现一些错配,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这样的宏观背景给未来一段时间的A股市场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A股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最难投资的阶段。如何从这样复杂的背景和不确定中厘清投资思路,的确需要仔细思考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李江 《证券导刊》2009,(42):52-53
经济复苏,"退出"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逐步"退出"。但"退出"实质上是对经济复苏的确认,而在一定时间内,在刺激经济政策退出初期,伴随温和通胀,对股市却是实在的利好。资产、资源类个股也将因此受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管理》2014,(19):22-23
2014年,中国达成其经济增长和通胀调控目标已无悬念,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标投向2015年。以美联储加息为信号,全球经济的分化和动荡似乎不可避免。中国也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挑战。乐观者认为,中国将收获更平稳的增长和温和通胀;而悲观者则认为,中国增长下行和通胀上升,可能使其呈现轻微滞胀的困境。中国经济在2015年的可能前景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进入2008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大幅下滑,欧元区、日本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势也明显减缓,但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消费价格指数(CPI)趋升。 目前,各国政府正纷纷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通胀失控,也防止出现滞胀的局面,尤其是要防止通胀由供应方的压力转成需求方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金融》2008,(3):75-75
中国经济在“十一五”中期有四个因素可能会导致其进入“滞胀”局面:一是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减少会推高食品价格,从而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打击股市,大量国际游资会从股市向大宗商品市场转移,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明显;三是本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进入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当投资需求回落而产能大量释放时,  相似文献   

10.
<正>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怎么改依然是很宽泛的问题,如果这种改革不能落地,或者是换汤不换药地通过其他方式来"变通",改革或又将成为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在经济前景相当模糊的情况下,任何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的手段都只会让经济昙花一现。只有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需求,从"病根"入手慢慢调养生息,才能促进社会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供给侧结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