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治 《财会月刊》2008,(11):9-12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内部现金流、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自由现金流较小时,非国有控股企业表现为投资不足,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是敏感的,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不敏感;当企业自由现金流较大时,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都表现为过度投资,两类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都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6-200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企业过度投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且自由现金流越多的企业,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发生过度投资;经理持股对过度投资有抑制作用;负债不仅没有抑制过度投资,反而使其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企业现金流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考察了企业特征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显著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规模较大的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更强;面临严重融资约束的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较低.表明融资层级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投资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4.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与企业内部现金流高度敏感,而会计稳健性对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有治理作用,可有效约束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运用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1)企业新增投资与内部现金流正相关;(2)会计稳健性有利于降低融资约束及代理问题带来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3)会计稳健性可以有效减少管理层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行为,降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结论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实施、企业内部现金流管理控制及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债务约束的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现金流理论认为,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时,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债务控制是降低因自由现金流引起的代理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模型检验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不显著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债务约束效应在我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而发展壮大,逐渐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自由现金流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从自由现金流视角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在机构投资者与过度投资的负相关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相对于非基金持股,基金持股能更有效地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并能通过自由现金流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明  黄丽莎 《财会月刊》2012,(32):14-17
本文选择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公司投资不足的财务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几乎都存在非效率投资情况,且主要为投资不足,而投资支出与其投资机会和内部现金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后者对于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财务因素对投资不足有较显著的影响,而资产负债率对于非效率投资结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融资约束理论,探讨了代理问题和财务困境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融资约束、内部现金流与企业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呈非线性复杂关系,企业投资支出与内部现金流之间表现出U型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和管理者代理问题可以导致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在低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反而较大,财务困境可以导致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在高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反而较小。从代理问题和财务困境的角度丰富了融资约束理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分析方法,同时也为优化我国企业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007—2011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钢铁行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公司数超过全样本数的一半,而且投资不足比投资过度更为严重;在影响钢铁行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众多基本面因素中,现金流、企业规模、债务期限结构和销售额增长是影响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最基本因素;资产负债率、企业年龄和资产增长率与非效率投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企业有着特殊的制度背景,其投资行为有异于民营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文章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用上市公司数据证明国有企业股权特征、自由现金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6~200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衡量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差值与企业投资显著正相关;相对于其他企业,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财务杠杆与投资的敏感系数更低,高财务杠杆对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与投资的敏感系数无显著影响.本文认为: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激励"企业投资行为,而且会弱化负债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2—2007年的全部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角度检验了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我国家族控股公司的投资行为严重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现金流.融资约束是制约家族企业投资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朱洁 《价值工程》2012,31(16):125
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在不同规模下投资与现金流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以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以企业规模为分组标准,利用实证检验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知与大规模企业相比,小规模企业投资对现金流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2012—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内部控制、非效率投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现象,其中投资不足更为普遍;内部控制与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可以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提升企业价值,保护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终极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而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够影响终极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以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增加能够抑制过度投资,而两权分离会诱发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会加剧过度投资,并增强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的负相关性;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减少过度投资,且在自由现金流较多时,削弱效果更强;高质量的盈余信息与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呈现协同效应,共同抑制过度投资;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减少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且在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企业,治理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引发人们对公司并购行为的重新审视.从行为经济学中的管理者非理性假设出发,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与公司并购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出于自身利益的长远考虑以及公司并购普遍败绩的现实,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并购投资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管理者的自信程度高度相关,说明并购投资行为实际上同时受到自由现金流以及管理者自信程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骆希亚  施文 《价值工程》2015,(22):64-69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通过管理层持股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堑壕效应转化为利益协同效应,能有效减少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企业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的敏感性与管理层持股呈正U型关系。当管理层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企业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敏感度最低,对企业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受到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和内部股权控制的双重影响,但融资约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受到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和内部股权控制的双重影响,但融资约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晓芳  徐杨 《会计之友》2015,(1):37-43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首先通过对信号传递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影响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Richardson(2006)的改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实证证据。接着将样本分为过度投资组和投资不足组,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回归,得出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行为的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