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表明,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解决温饱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2002--2004年各年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总额分别为:210.6亿元、216.7亿元和229.5亿元。同期,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1752万人、1763万人和1613万人。三年贫困人口人均政府扶贫资金为1280元,  相似文献   

3.
缘何脱贫又返贫--对河北贫困山区部分群众返贫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不懈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八七扶贫攻坚”,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706万减少到327万(含因灾返贫的310.9万)。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扶贫成果不稳定,返贫率很高。《河北省贫困地区返贫因素及反返贫对策研究》课题组针对河北省贫困山区的返贫问题,从全省138个县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序100位后的贫困山区县中选择具有高寒、深山、石山区特点的阜平、顺平、丰宁和宽城等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贫困山区的返贫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4.
一、我省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我省绝对贫困人口60万,主要分布在粤北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沿海台地旱区,其中16个特困县绝对贫困人口26.5万人,占总数44.17%。广东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长期以来未能解决温饱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5.
扶贫应扶贫困人口而非地区青年学者康晓光、胡鞍钢提出,90年代我国扶贫工作应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也就是说,国家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应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而应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这是因为,一、绝大多数扶贫资金都是以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的...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困难群众的救助,是响应党的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河北省作为一个拥有72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较多。据统计,河北省各类重点扶持县、片区县达到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贫困地区的调研表明,现有许多有碍于脱贫致富的现象,归根到底都与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与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关。我国要夺得反贫困决战的最后胜利,必须大力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尽可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及面向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区是中国18个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民族,人口2000余万,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多民族贫困地区。国家对该区域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贫困人口由当初的近800万下降到2009年末的100多万,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与条件,区域返贫率高达8%,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因而,我们以湘西州为研究对象,就如何进一步采取扶贫对策,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当时农村贫困人口有8000万,国家计划用7年时间,即到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央政府的重视,近年来中国农村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扶贫工作主要是向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和技术设备等,从而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脱贫。因此,扶贫重点的选择直接影响扶贫的结果。而面向新世纪,中国扶贫的重点及方式应该有所转移。 一、由重点贫困县向非重点贫困县转移 中国的扶贫政策是以确立国家重点扶贫县的方式开展的。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在全国共…  相似文献   

10.
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扶贫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978-1985年间的 8年 ,主要是通过对旧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推动扶贫工作 ;二是 1986 -1993年 ,又用了 8年 ,在中央的领导下 ,全国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三是1994-2 0 0 0年 ,中央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用 7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最后 80 0 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三个阶段大规模扶贫开发和扶贫攻坚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由 1978年的 2 5亿下降到 2 0 0 0年的 2 6 0 0万 ,平均每年减少约 10 18万 ,贫困发生率 (即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由 30 7%下降到 3 %以下。经过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扶贫工作指导思想 ,也由救济式“输血型”扶贫 ,转变为开发式“造血型”扶贫。这就是 ,在国家给予必要支持的条件下 ,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 ,有组织地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 ,逐步形成和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能力与自...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全省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到2006年底,贫困村从4088个减至3409个,贫困人口从441万减至331万。但由于地缘人文、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区域、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贫困问题仍较突出。因此,以扶贫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广东农村脱贫奔康成为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一大要务。  相似文献   

12.
《经济导刊》2005,(5):6-6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字表明,2004年是近5年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90万人,下降10%;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低收八人口减少了640万人,下降11.4%。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令人忧虑的是,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  相似文献   

13.
甘肃贫困人口的分布、成因及其扶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通过对2013年我国和甘肃数据网给出的数据的总结分析,我们认识到甘肃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除河西经济区1之外的其它4个经济区,其中陇南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最多,陇东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次之,河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并且其分布有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度深,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等特征。致贫的原因有: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策没有针对性;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生态环境脆弱等。面对如此严峻的贫困形式,我们应该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拓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力度、加强技能培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这几方面制定适宜于各贫困地区的扶贫对策,从根本上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新疆反贫困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反贫困成绩令人注目,贫困人数锐减,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截止到1998年底,20年来,新疆农牧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5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7%下降到6%左右.  相似文献   

15.
科技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科技扶贫的重要内容。河北省阜平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借助科技要素,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促进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本文将科技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为适应当地优势的产业选择机制、以"亲贫性"技术为主的技术供给机制、有利于农户合作的组织机制以及提高应用意愿的技术风险化解机制等。并介绍了科技促进阜平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结合科技支撑蔬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科技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部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状态,部分群众缺乏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即没有解决温饱。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统计:1994年,我国农村约有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11省区,共计21个贫困片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通过从1994年开始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截止2000年,中国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3000万人口出现返贫现象。贫困地区的共同特征之一表现为交通运输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交通运输设施与贫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村反贫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曦 《财经科学》2001,(2):62-66
本项研究在系统分析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反贫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阐释,度图探索、研究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跨世纪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政策调整思路。本项研究认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应该选择以绝对贫困人口为对象的、满足贫因人口基本需要为核心的反贫战略,通过由政府主持的社会服务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和小额信贷计划的广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条件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杨阿维  张建伟 《时代经贸》2013,(22):242-243
一、导言 西藏农牧区生产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线高,导致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比例高于全围人口比例。2011年西藏贫困人口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截止2012年两藏贫困人口减少到58.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9.42%。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反贫困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成效十分显著,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一大批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保证了温饱,走上了实现富裕奔小康之路。但仍有将近3000万人没有实现温饱,至今仍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虽付出了极大努力,成效却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反贫困应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赵娟 《经济论坛》2007,(8):47-4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反贫困上的效果是显著的,中国贫困人口1978年为2.5亿人,2004年已经迅速下降到2610万人。然而,在过去20多年,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贫困人口则数以千万计。按照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最低贫困线标准,最低收入户和困难户人均每天只有0.84美元和0.68美元收入,都不够联合国划定的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因此,截止到2002年,其中最低收入户占城镇总人口10%,困难户占城镇总人口5%。2002年城镇总人口为50212万人,那么最低收入户约有5021.2万人,其中困难户约有2510.6万人。也就是说,到2002年底,中国城镇涌现出5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至少有2510万贫困人口需要救助才能解决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