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对于解决传统城镇化出现的"城市病"等问题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就地城镇化面临农民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农业产业发展支持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需要变革等现实问题,鉴于此,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推进产业化进程,变革原有制度,打造宜居环境,进而为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就地城镇化旨在激发小城镇、农村地区自身活力,实现农业人口的就地改造,使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就地城镇化对于防治“城市病”、促进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配套制度不匹配、产业支撑效力不足等问题,制约当地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就地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符合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就地城镇化建设策略,对提升国家城镇化综合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存在着新老两类三农问题,一类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另一类是农民工、老人农业、空心村问题,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推进农业就地产业化、农民就地职业化、农村就地城镇化、户籍就近镇﹙市﹚民化,应该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村改居”社区作为政府推动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数量也不断增多。在这种城镇化模式推进中,获得市民身份的农民由于在个人能力、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而导致其在融入城市生活时困难重重。基于此,本文借助权利贫困理论,从个人可行能力、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五个层面对影响“村改居”原住民城市融入困境的因素做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相当突出。从城市扩张的视角,原因在于城市扩张过程的异化,致使土地城镇化先于人的城镇化,造成缺乏农民参与的外生城市化。本文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产生机理,从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进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内生城镇化发展模式和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首次出现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的提案,并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更是将电子商务看作让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良方。来自淘宝网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淘宝网(含天猫)农产品交易额增长了四倍。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着哪些问题?农民、电商和政府作为农村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城镇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最重要的应该是农民的市民化,而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市民,就必须加强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如何有效整合、优化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城市信息化、农民市民化,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社区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乡镇社区教育的调查对象笔者选择问卷调查形式来开展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江苏省江阴市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德州"两区同建"(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被誉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典型范例,在有效推进人口就地城镇化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再次跟踪调研表明,从总体发展看,"两区同建"存在"数量—速度—质量"的结构性问题;从推动力量看,存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的"真空地带";从产业定位看,存在现有产业相对低端、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与高端产业引入难、与本地劳动力匹配难的"两难选择";从社区建设看,存在农村社区硬件"城市化"和软件"农村化"的"逆向反差";从制度创新看,在利用试验区政策红利上已有成绩,但综合协同利用仍有较大空间。为此,建议确立"扩量"到"提质"的转型目标,发挥政府主导下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力推产业园区专业化、协同化和特色化发展,狠抓农村社区规范化、服务化和保障化建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聚合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农民就地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和途径,立足于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通过就地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与现有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这一举措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就地城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会导致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过快的土地城镇化会额外增加城镇用地需求,侵蚀耕地和生态用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问题及原因,并从促进城市中心人口集聚、倡导紧凑式土地开发、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上海郊区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重心和产业布局正在快速向郊区转移。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上海较早出现了新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存在于城市及市镇周边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既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或行政村组,又不同于城市社区,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行政村)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新的农村社会形态。当前在如何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上面临许  相似文献   

15.
就地城镇化以县市域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可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理想之地,并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就地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传承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产生系统性转变,并可处理好"现代性"与"乡愁"的生活方式失衡问题。就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规模的扩张,而是有序推进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本尚且薄弱和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今后农村建设的方向,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落脚点和支撑点;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应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文章基于调查研究和规划实例,参考国内外农村规划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以河南省为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的地位和意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制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本文以榆木庄村为例,从城镇化动力视角出发,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就地城镇化模式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榆木庄村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政社共治型就地城镇化模式,使农牧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基本实现了“城市生活化”,但未实现“生活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战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对城镇化的认识仍不是很一致.比如说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比如说提出土地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城镇化的本质.我认为城镇化的本质可概括为四个字:农民进城.就是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而且将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我国提出城镇化战略虽然比较晚,但是,城镇化过程早就开始了,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那一天起实际上就是城镇化过程的开始.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一次巨大的制度性突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唯一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虽然全国层面土地过快城镇化趋势初步扭转,但各省、各城市差异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超过同期水平的省市是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走上返乡创业之路,逐渐成为就地城镇化的中坚力量,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并缩小城乡差距,是一种正常的由生存诉求转向发展诉求的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但由于受到创业技能、创业资金、创业政策以及创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延缓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进程,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重阻碍。本文首先阐述了就地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并从就地城镇化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支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就地城镇化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